页眉

绍兴市诸暨市道教

#绍兴市诸暨市道观 #绍兴市诸暨市修行 #绍兴市诸暨市道士 #绍兴市诸暨市道教


说起绍兴诸暨,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西施故里”的温婉,或是五泄瀑布的壮阔。但鲜有人知,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道教文化已流淌了千年——从宋代道凝山上的晨钟暮鼓,到如今芝山道院的香火缭绕,道教早已融入诸暨人的生活肌理,成为历史文化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仙踪”。

 

 

一、道教在诸暨的历史脉络:从民间信仰到宗派传承

诸暨地处浙东丘陵,山水相依的环境自古便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天然载体。早在魏晋时期,就有道士隐居于诸暨的深山之中,采药炼丹、传道授徒。但道教真正在诸暨形成规模,要追溯到宋代。

据《诸暨县志》记载,北宋末年,全真道龙门派传入诸暨。当时,道凝山(今牌头镇境内)有位道士赵天乙,因“道行高深、能通阴阳”闻名乡里。宋高宗赵构南渡后,听闻其名,特意召见他入宫论道。交谈中,赵天乙提出“以道治心、以儒治世”的理念,深得高宗赏识。高宗不仅亲笔题写“白云观”匾额,还带头捐款,号召当地士绅在道凝山兴建道观。从此,白云观成为诸暨全真龙门派的“祖庭”,赵天乙也被尊为“诸暨全真道始祖”。

明清时期,道教在诸暨进一步发展。除了白云观,先后建起了芝山道院、吕祖庙等宫观。这些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还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中心——每逢庙会,道观前会搭起戏楼,上演越剧、绍剧,吸引四里八乡的村民前来祈福、看戏,形成了“宗教+民俗”的独特文化景观。

 

 

二、散落山间的仙踪:诸暨主要道观巡礼

如今,诸暨的道教宫观虽不如名山大川的道观宏伟,但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根据诸暨市道教协会2023年的数据,全市共有2家登记在册的道教固定处所2家筹备中的道观,分布在城乡之间。

1. 白云观:全真龙门派的“诸暨祖庭”

白云观位于牌头镇道凝山南侧,是诸暨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宫观。它坐落在海拔300余米的山腰,四周古木参天,白云常绕其顶,故得名“白云观”。 

据《白云观志》记载,道观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 – 1162年),由赵天乙主持修建。最初规模不大,仅有“三清殿”“祖师殿”两座主殿。明代万历年间,道士们扩建了“戏楼”“大罩棚”,使其成为集宗教活动、民俗娱乐于一体的建筑群。 

如今的白云观,仍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殿内供奉着三清天尊、吕洞宾、赵天乙等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道观都会举办“玉皇法会”,吸引数千信徒前来焚香祈福,场面十分热闹。

2. 芝山道院:城区里的“清净道场”

芝山道院位于诸暨市区暨阳街道,是市区内唯一的道教固定处所。它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名“芝山庙”,民国时期改为“道院”。 

道院虽地处闹市,却闹中取静。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灵官殿”,供奉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往里走是“三清殿”,殿内的三清神像由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庄严。道院的后院有一个小花园,种着桃树、李树,春天花开时,香气四溢,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芝山道院的特色是“民间信仰与道教正统结合”:除了供奉道教神灵,还供奉着“张神”(当地民间信仰的神灵),深受老年信徒的喜爱。

3. 筹备中的“九阳道观”与“张神道观”

除了已登记的宫观,诸暨还有两家道观正在筹备中:九阳道观(位于枫桥镇)和张神道观(位于草塔镇)。 

九阳道观主打“养生文化”,计划建设“道教养生院”“太极广场”,结合道教的“内丹术”“太极拳”,为市民提供养生服务;张神道观则以“民间信仰”为特色,主要供奉当地的“张神”,预计建成后将成为草塔镇的“民俗文化中心”。

 

 

三、道骨仙风:诸暨历史上的著名道士

诸暨的道教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有道之士”,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赵天乙陈恩裕

1. 赵天乙:全真龙门派的“诸暨开宗者”

赵天乙(1090 – 1165年),字道玄,号“白云子”,是宋代诸暨道凝山人。他自幼出家,师从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的弟子,深得“内丹修炼”之法。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高宗赵构南渡后,听闻赵天乙“能知过去未来”,特意召见他。两人交谈了三个时辰,高宗对他的“道治天下”理念非常赞赏,当场赐给他“白云先生”的称号,并拨款在道凝山建白云观。 

赵天乙晚年一直在白云观传道,收了12个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王重阳”(非全真道创始人,而是诸暨本地道士)。他的著作《白云子语录》,记录了他的内丹修炼经验,至今仍被诸暨道士奉为“经典”。

2. 陈恩裕:近代道教的“改革者”

陈恩裕(1895 – 1976年),字“超凡子”,是民国时期诸暨著名的道士。他出生于道士家庭,16岁便开始主持法事。 

陈恩裕的贡献在于“推动道教现代化”:他反对道士“装神弄鬼”的迷信做法,主张“以道化人”,将道教的“伦理道德”融入日常生活。他还创办了“诸暨道教讲习所”,教授《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培养了一批年轻道士。 

新中国成立后,陈恩裕担任诸暨道教协会第一任会长,积极推动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诸暨道教的当代传承奠定了基础。

 

 

四、当代诸暨道教:传承与创新并重

进入21世纪,诸暨道教面临着“老龄化”“世俗化”的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诸暨市道教协会2023年的统计,全市共有51名道教教职人员(其中正一派23人、全真派28人),平均年龄约55岁。

1. 道教协会的“规范化”建设

诸暨市道教协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市道教界的“领导机构”。近年来,协会重点推进“规范化”建设: 

  • 完善“教职人员备案制度”:所有道士必须通过“道教知识考试”,才能取得“教职人员证书”; 
  • 加强“宫观管理”:要求宫观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宗教活动合法、有序; 
  • 推动“文化传承”:协会每年举办“道教文化讲座”,邀请学者、道士讲解《道德经》《庄子》,吸引年轻人参与。

2. 道教与“乡村振兴”结合

近年来,诸暨道教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将道教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比如: 

  • 白云观所在的道凝山,被打造成“道教文化旅游区”,推出“登山祈福”“道教养生体验”等项目; 
  • 芝山道院与暨阳街道合作,举办“道教民俗文化节”,展示“道教音乐”“太极拳”“道教美食”(如“道家素斋”),吸引了大量游客。

3. 年轻道士的“创新”尝试

随着年轻道士的加入,诸暨道教开始出现“创新”迹象: 

  • 道士“小李”(28岁,全真派)在抖音上开设了“诸暨道教”账号,发布“道教小知识”“白云观日常”等视频,粉丝量超过10万; 
  • 道士“小张”(30岁,正一派)结合“中医”与“道教养生”,推出“道家艾灸”“中药泡脚”等服务,深受年轻人喜爱。

 

 

结语:千年仙踪,续写新篇

从宋代的白云观到今天的芝山道院,从赵天乙的“内丹修炼”到当代的“道教养生”,诸暨道教走过了千年历程。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诸暨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着诸暨人的“天人合一”理念,传递着“行善积德”的伦理道德,成为诸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诸暨道教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考验。但我们相信,只要保持“道不变,法常新”的精神,诸暨道教一定能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让千年仙踪永远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

[1] 抖音百科. 诸暨市道教协会筹备工作会议纪要[EB/OL]. 2023.

[2] 360个人图书馆. 陈恩裕‖诸暨道教名山道凝山与白云观全真道龙门派始祖赵天乙[EB/OL]. 2021.

[3] 携程攻略. 诸暨白云观游玩攻略[EB/OL]. 2024.

[4] 诸暨市道教协会. 2023年诸暨道教工作报告[R]. 2023.

[5] 《诸暨县志》. 诸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M]. 1993.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启示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