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十二因缘体系中,“触缘受”是连接“六入”(感官功能)与“爱”(贪执)的关键环节,也是痛苦产生的“直接开关”。若想理解痛苦的根源,就必须先拆解“触”与“受”的关系——它们像一对“孪生兄弟”,共同编织了人类情绪的网罗。
一、“触”:感官与世界的第一次“碰撞”
佛教中的“触”(sparśa),并非简单的“接触”,而是根、境、识三者的和合。《杂阿含经》中明确定义:“眼根与色境接触,生起眼识,三者和合名为触;耳根与声境接触,生起耳识,三者和合名为触……意根与法境接触,生起意识,三者和合名为触。”
换句话说,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朵花(根:眼;境:花的颜色、形状;识:眼识),三者同时作用,才会产生“触”的体验。这种“和合”是一切感受的前提——没有“触”,就没有后续的“苦”或“乐”。
二、“受”:痛苦的“直接载体”
“触”之后,必然生“受”(vedanā)。《俱舍论》将“受”分为三类:
- 苦受(duḥkhavedanā):由不愉悦的境引发,如被火烧、被人辱骂;
- 乐受(sukhavedanā):由愉悦的境引发,如吃到美食、听到赞美;
- 不苦不乐受(aduhkhasukhavedanā):中性的感受,如呼吸的感觉、平淡的日常。
但佛教强调:所有“受”都是痛苦的根源。即使是“乐受”,也隐含着“无常”的苦——美食会吃完,赞美会消失,当“乐”逝去时,我们会陷入“失去的痛苦”;而“苦受”本身就是痛苦的直接体验;“不苦不乐受”则因“无意义”而成为“行苦”(saṃskāraduḥkha)的一部分(《大般涅槃经》)。
《十二因缘经》中说:“触缘受,受缘爱。”意思是:“触”产生“受”,“受”引发“爱”(对乐受的贪求、对苦受的厌恶)。当我们执着于“乐受”时,会拼命追求它;当我们厌恶“苦受”时,会拼命逃避它。这种“贪求”与“逃避”,正是痛苦的“放大器”。
三、“触缘受”:痛苦的“连锁反应”
“触缘受”的逻辑,其实是“感官输入→情绪反应→执着行为”的连锁反应。比如:
- 看到别人的财富(触)→产生“羡慕”的乐受(受)→想要拥有更多财富(爱)→拼命工作、甚至不择手段(取)→陷入“求而不得”或“得而复失”的痛苦(有→生→老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的“五蕴”(pañcaskandha)包括“受”,说明:若能看清“受”的“空性”(无常、无我),就不会被“受”束缚,从而脱离痛苦。
四、如何打破“触缘受”的循环?
佛教给出的方法是“观受是苦”(vedanānaṃ duḥkhataṃ paśyati)。《大念处经》中说:“比丘们,当你感受苦受时,应观想‘这是苦受’;当你感受乐受时,应观想‘这是乐受,但它是无常的’;当你感受不苦不乐受时,应观想‘这是不苦不乐受,但它是无我的’。”
通过“观受”,我们可以跳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循环,不再被情绪左右,从而达到“心不随境转”的境界(《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结语:痛苦的“出口”在“观”中
“触缘受”是痛苦的“直接开关”,但它并非不可打破。当我们学会“观”——观“触”的和合性,观“受”的无常性,观“爱”的执着性——就能从痛苦的网罗中挣脱出来。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着于“触”的体验,不执着于“受”的情绪,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资料
1. 《杂阿含经》卷十二;
2. 《俱舍论》卷三;
3. 《十二因缘经》;
4.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 《大念处经》。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