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记·大学》的开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论述,如同一条精神脉络,贯穿了中国传统士人的价值追求。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重新审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老命题,会发现它并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反而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修身:当代人的“精神必修课”
“修身”是“八条目”的起点,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与焦虑,“修身”的意义愈发凸显。从国学的角度看,修身是“内圣”的功夫,要求人们通过学习经典、反思自我、践行道德来提升境界。比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提醒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我们坚守内心的原则。在当代,修身可以表现为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诚信、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齐家:家风建设的“文化密码”
“齐家”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家风的传承。在当代社会,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从国学角度看,“齐家”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孝悌有序。比如,《颜氏家训》中的“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强调家长的以身作则;《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倡导勤俭节约的家风。在当代,齐家可以表现为重视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比如培育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家庭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三、治国平天下: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治国平天下”是“八条目”的终极目标,强调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在当代,“治国”可以理解为参与社会治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平天下”则可以理解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学角度看,“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在当代,治国平天下可以表现为爱岗敬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表现为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结语:传统智慧的当代回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人生追求,也是当代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将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礼记·大学》
2. 《论语》
3. 《孟子》
4. 《颜氏家训》
5. 《朱子家训》
6. 《岳阳楼记》
7. 《礼记·礼运》
8.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