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古语历经千年沉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标识之一。从哲学层面看,它不仅是国学思想的经典提炼,也与佛教、道教的智慧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多元文化底蕴。
一、“自强不息”:儒家进取精神的生命觉醒
“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源于《周易》对“天”的观察与效法。《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在这里并非人格化的神,而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永不停息。君子以“天”为榜样,意味着人要像自然那样,保持生命的活力与进取之心。这种精神是儒家“入世”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都是“自强不息”的具体诠释。
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看,“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应对困境、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古代先民治理水患、开垦荒地的艰辛历程,还是近代以来抵御外侮、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都彰显了这种“刚健有为、永不停息”的精神特质。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核心,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中国文化概论》)
二、“厚德载物”:道家包容精神的境界提升
“厚德载物”出自《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的特性是包容、承载,君子要像大地那样,以宽厚的品德包容万物。这种精神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水的“不争”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品格与和谐理念。历史上,中华民族多次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教思想相互渗透,形成了宋明理学;近代以来,中国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推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辩证统一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强不息”是进取的动力,“厚德载物”是包容的境界;前者是“刚”,后者是“柔”,刚柔并济,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完整体系。这种辩证关系,与佛教“福慧双修”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佛教强调“精进”(自强不息)与“慈悲”(厚德载物)的结合,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精进),才能培养出慈悲的胸怀(厚德),从而实现人生的圆满。
从现实意义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我们需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也需要“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它蕴含的哲学智慧,既源于国学的经典传承,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更应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1. 《周易》
2. 《论语》
3. 《孟子》
4. 《老子》
5. 《庄子》
6. 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M]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