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杂家以“兼儒墨,合名法”的包容性著称,虽被司马谈视为“博而寡要”,却为后世留下了“齐万不同”的文化智慧。这种不主一端、兼容并蓄的思想特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为我们应对文化多样性、化解文化冲突、推动文化创新提供了古老而鲜活的启示。
一、杂家之“杂”:不是混乱,是“和而不同”的智慧
杂家的“杂”,并非简单的堆砌拼凑,而是以“道”为核心的有机融合。《吕氏春秋·不二》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杂家并不否定各家的独特价值,而是主张“齐万不同”(《吕氏春秋·有始》),即承认万物的差异性,同时寻求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包容性,在《淮南子》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淮南子·齐俗训》提出“道论”,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各家学说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儒者饰礼义,墨者刻兼爱,法家严而少恩,名家俭而善辩,道家虚无而贵因。”杂家的任务,就是“总万方之指,而归之一本”(《淮南子·要略》),将各家思想纳入“道”的体系,形成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整体。
二、现代文化的困境:从“文化冲突”到“文化同质化”
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加剧,“文明冲突论”一度甚嚣尘上;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导致文化同质化趋势加剧,许多传统文化面临被消解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杂家的“包容性”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杂家不追求“消灭差异”,而是主张“和而不同”——既保留文化的独特性,又寻求相互之间的融合。正如《吕氏春秋·贵公》中所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文化也不是某一群体的专属,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三、杂家启示:现代文化的“共生之道”
杂家的包容性对现代文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尊重文化多样性,拒绝“文化霸权”
杂家承认各家学说的合理性,正如现代社会应承认不同文化的价值。《淮南子·览冥训》中“各得其所宜”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避免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评判另一种文化。
其二,推动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孤立”
杂家的“合名法”“兼儒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整合。现代文化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比如,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就是在儒家的“仁”、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等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等理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三,坚持文化创新,反对“文化复古”
杂家的包容性不是复古守旧,而是为了“治世”(《吕氏春秋·序意》)。现代文化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比如,《淮南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被现代环保理念吸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结语:从“杂家”到“现代文化”的跨越
杂家思想的包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为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智慧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继承杂家“齐万不同”的思想,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融合,坚持文化创新,让不同文化在“和而共生”中共同发展。正如《吕氏春秋·大乐》中所说:“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当不同文化和谐共处时,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与安宁。
参考资料:
1.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编)
2.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编)
3.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
4. 《杂家思想研究》(王博著)
5.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费孝通著)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