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困境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遗漏了什么?当孩子们熟练掌握了数学公式与英语语法,却对“己欲立而立人”的内涵懵然无知;当他们能脱口而出网络流行语,却对“关关雎鸠”的古典意境缺乏感知——此时,国学经典的价值便愈发凸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国学经典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精神密码,它能为现代教育注入灵魂,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精神滋养”的跨越。
现代教育中的国学经典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进课堂”的问题。过去,许多学校将国学经典视为“额外负担”,仅在早读课安排10分钟的《三字经》诵读,或在语文课本中插入几篇《论语》选段,这种碎片化的植入方式,往往让经典沦为“死记硬背的符号”。真正的融合,应是将国学经典纳入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实现“学科渗透”与“专题深化”的结合。
比如,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将《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经典篇目与教材内容整合,设计“经典诵读与解读”“经典与现代文对比阅读”等专题模块。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可引入《论语》中“君子固穷”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穷”的内涵——是物质的匮乏,还是精神的贫瘠?这种跨文本的对话,既能深化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也能让经典活起来。在高校层面,许多大学开设了“国学通识课”,如北京大学的《论语精读》、清华大学的《诗经选读》,通过系统讲解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思维。
国学经典的现代教育,绝不能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背”的传统模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国学经典的教学也应转向“主动建构”的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经典的魅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四位弟子与孔子的对话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及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此外,跨学科融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比如,将《诗经》中的“风、雅、颂”与音乐教学结合,让学生欣赏根据《诗经》改编的歌曲;将《周易》中的“八卦”与数学教学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二进制思想。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多元价值。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道”,即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与道德规范。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往往陷入“空泛说教”的困境,而国学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为德育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
例如,《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的是换位思考与利他精神;《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的是人格尊严与道德坚守;《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则将道德教育落实到日常的孝亲、诚信等行为中。许多学校将这些经典理念融入德育实践,如开展“日行一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仁”的理念;举办“经典道德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讲述经典中的道德故事,感悟其中的价值内涵。这种“行为浸润”的德育模式,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有说服力。
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隐性课程,国学经典的应用不应仅停留在课堂内,更应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形成“处处有经典、时时受熏陶”的文化氛围。
例如,许多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经典文化长廊”,展示《论语》《诗经》中的名言警句与插画;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悬挂古代文人的画像与诗词;在校园广播中开设“经典诵读”栏目,每天早晨播放学生的经典诵读录音。此外,传统文化社团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经典诵读社团”“汉服社团”“书法社团”等,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例如,汉服社团的学生在参加活动时,不仅要穿汉服,还要学习汉服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式,将国学经典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结合,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精神滋养”的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让国学经典走进现代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参考资料
本文基于作者多年国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经验撰写。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