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当“致良知”遇见“自然无为”:传统智慧如何为内卷青年点亮心灯?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里,95后程序员小周揉着发红的眼睛,在代码与KPI的缝隙中刷到同龄人“30岁财务自由”的朋友圈;大三学生小林在考研自习室数着倒计时,手机里弹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的新闻,笔杆在草稿纸上戳出一个个焦虑的洞;职场新人小吴刚结束第8次方案修改,部门群里又跳出“今晚十点线上会议”的通知——这是当代年轻人的日常切片,也是“内卷”浪潮下最真实的生存图景。

社会学家项飙将“内卷”定义为“一种不发展的增长”,当竞争从“提升自我”异化为“超越他人”,当努力的意义从“实现价值”坍缩为“不被淘汰”,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正在经历双重撕裂:向外是永无止境的比较链(“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向内是自我认同的空心化(“我到底为什么而活”)。这种“努力却无意义”的荒诞感,本质上是现代性困境的具象投射——当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成为主导,当“成功”被简化为可量化的社会标签,个体的生命体验正在被异化为竞争系统中的数字符号。

二、致良知:在事上磨练中找回“为何而奋斗”的锚点

面对这种精神困境,五百年前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或许能提供一把钥匙。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核心命题,他认为“良知”是人人本自具足的道德直觉与价值判断能力,就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般自然真实。所谓“致良知”,并非向外寻求某种抽象的道德规范,而是通过“事上磨练”的实践,去除被世俗欲望遮蔽的“私欲”,让本心的光明重新显现。

这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在于:当我们被“卷绩点”“卷实习”“卷薪资”的浪潮裹挟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王阳明曾用“金子的纯度”比喻人生价值——“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传习录·答蔡希渊书》)这里的“天理”不是外在的道德教条,而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本真体认。就像选择扎根乡村教育的“90后”教师张玉滚,当他在“留在城市拿高薪”与“回到山区教孩子”之间抉择时,唤醒的正是内心“为更多人点亮希望”的良知;又像放弃大厂offer创办非遗工作室的设计师李雨桐,支撑她在传统工艺复兴之路上坚持的,是“让文化活在当下”的价值自觉。

“致良知”不是否定奋斗,而是重新定义奋斗的坐标。它提醒年轻人:真正的“成功”不是“比别人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意义不在于“超越他人”,而在于“忠于内心”。当我们以良知为指引,职场竞争就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自我成长的道场”;学业压力也不再是“被人推着走”,而是“向理想靠近的阶梯”。

三、自然无为:在顺应本真中化解“必须赢”的执念

如果说“致良知”解决了“为何而奋斗”的方向问题,道家的“自然无为”则提供了“如何奋斗”的方法论缓冲。《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指物理世界的自然,而是事物本然的状态;“无为”也不是消极躺平,而是“为而不争”“为而不恃”的智慧——去除人为的刻意强求,顺应生命的内在节奏。

当代青年的“内卷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必须赢”的执念。就像《庄子·达生》中“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的寓言:当我们把“竞争”当作押上全部人生的豪赌,当“超越他人”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焦虑便如影随形。道家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生命的精彩不在于“比别人快”,而在于“活得舒展”。就像日本“慢设计”大师原研哉所说:“真正的效率不是更快,而是更从容。”那些在“卷”与“躺”之间找到平衡的年轻人,往往深谙此道——他们会认真准备面试,但不会为一次失败否定自我;会努力提升技能,但不会为追赶“35岁前必须怎样”的社会时钟焦虑;会参与竞争,但更在意“在过程中是否有所成长”。

这种“自然无为”的心态,本质上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守护。《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当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时,解牛不再是苦役,而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艺术。同理,当我们以“顺应本真”的态度面对生活,工作可以是“实现价值的创作”,学习可以是“探索未知的乐趣”,竞争可以是“互相成就的共舞”——焦虑的内核,正是对这种本真状态的背离。

四、传统智慧的现代交响:清醒奋斗与从容生活的辩证统一

“致良知”与“自然无为”看似分属儒道两家,实则构成了传统智慧的阴阳两面:前者是“立”,确立生命的价值坐标;后者是“破”,破除过度竞争的执念。两者结合,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套“清醒奋斗+从容生活”的实践方案。

在具体生活中,这种智慧可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当面对“是否要参与无意义的内卷”时,用“致良知”问自己“这真的符合我的人生方向吗”;当陷入“必须赢”的焦虑时,用“自然无为”提醒自己“生命的节奏不必与他人同步”;当在奋斗中感到疲惫时,用“致良知”重燃内在动力;当在顺境中滋生傲慢时,用“自然无为”保持谦逊清醒。

这种辩证统一的智慧,已经在许多年轻人身上显现出生命力。比如“斜杠青年”小陈,白天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以“致良知”专注专业成长),下班后在社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以“自然无为”享受助人乐趣);再如“慢就业”的小林,用一年时间游历祖国山河、学习传统手工艺(以“自然无为”探索生命可能),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创办非遗工坊(以“致良知”确立人生方向)。他们的故事证明:传统智慧从未过时,它只是需要被重新激活,成为照亮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光。

结语: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重获生命的自由

从王阳明的“心即理”到老子的“道法自然”,从“事上磨练”到“为而不争”,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本质上都是对“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追问。当我们在“内卷”的迷雾中迷茫时,不妨回到这些古老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不是要复制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继承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洞察:真正的自由,不是“比别人强”的优越感,而是“忠于内心”的笃定;真正的幸福,不是“永远赢”的安全感,而是“活得舒展”的从容。

或许这就是传统智慧对当代青年最珍贵的馈赠: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我们不必成为“卷王”,也不必做“躺平者”——我们可以做一个“清醒的奋斗者”,在坚守良知中找到方向;做一个“从容的生活家”,在顺应自然中收获安宁。这,或许就是破解内卷焦虑的终极答案。

 


 

参考资料:

[1] 王阳明. 传习录[M]. 中华书局, 2015.

[2]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M]. 商务印书馆, 2003.

[3] 王博. 庄子哲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项飙. 把自己作为方法[M].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