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墨家“兼爱”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跨越时空的伦理共鸣

封面图

在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常常思考:如何实现福利的公平性、互助性与可持续性?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宝库,墨家的“兼爱”思想如同一颗被遗忘的明珠,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福利的价值追求有着跨越时空的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为我们理解福利制度提供了传统哲学的视角,更为其当代实践注入了伦理智慧。

墨家的“兼爱”思想由墨子提出,是其伦理体系的核心。《墨子·兼爱上》开篇即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因此,解决混乱的根本之道在于“兼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种“兼爱”不是有差等的爱,而是无差别、平等的爱,要求人们超越血缘、阶层、地域的界限,将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同等对待。

与此同时,“兼爱”与“交相利”密不可分。墨子强调:“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兼爱”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互助——通过爱他人、利他人,最终实现自身的利益。这种“互利共生”的逻辑,构成了“兼爱”思想的实践维度。

图片1

现代社会福利的核心价值是“公平”与“互助”,而墨家的“兼爱”思想恰恰为这两个价值提供了传统伦理的支撑。

现代社会福利追求“普惠性”,即福利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无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墨家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正是这种普惠性的伦理基础。它要求我们打破“亲亲”“尊尊”的差等观念,将他人的困境视为自己的困境,将他人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这种无差别的爱,与现代福利制度中“人人享有基本福利”的目标高度一致。

例如,现代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避免因贫困、疾病而陷入绝境。这种制度安排,正是“视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的具体体现。

现代社会福利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助”。社会成员通过缴纳税款、参与慈善活动等方式,为福利体系贡献力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又能从福利体系中获得帮助。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模式,与墨家“交相利”的思想不谋而合。

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在现代社会,这种“互利”的逻辑依然适用: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例如,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交相利”机制——年轻一代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于保障老年一代的基本生活;当年轻一代进入老年时,又能从下一代的缴费中获得保障。这种机制,正是“兼爱”思想中“互助共生”理念的当代延伸。

图片2

尽管墨家的“兼爱”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但它对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往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但有时也会陷入“工具主义”的误区——将福利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而非基于伦理的“关爱”行为。墨家的“兼爱”思想提醒我们,福利制度的本质是“爱”与“互助”,其伦理基础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只有当福利制度真正体现“兼爱”的精神,才能获得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墨家的“交相利”思想强调“人人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为福利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也需要强化这种“参与性”,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方式参与福利事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福利。例如,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邻里互助”模式,就是一种基于“交相利”思想的实践——居民们通过互相帮助,解决社区中的困难,既增进了邻里关系,又提高了福利服务的效率。

“兼爱”思想中的“互利共生”逻辑,为现代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思路。福利制度不是“养懒人”的制度,而是“帮助人”的制度——它应该帮助那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人重新融入社会,成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例如,失业救济制度不仅要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还要通过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实现“自食其力”。这种“授人以渔”的福利模式,正是“兼爱”思想中“助人自助”理念的当代体现。

墨家的“兼爱”思想虽然古老,但它所蕴含的“无差别爱”与“互助共生”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福利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在构建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兼爱”思想中汲取伦理智慧,强化福利的普惠性、互助性与可持续性,让福利制度真正成为“爱”的载体,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温暖与保障。正如墨子所说:“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当“兼爱”的思想融入现代社会福利体系,我们离“天下大治”的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墨子. 墨子[M]. 中华书局, 2011.

[2] 孙诒让. 墨子间诂[M]. 中华书局, 2001.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商务印书馆, 1996.

[4]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儒释道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性命双修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