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从“致良知”到“事上磨练”:王阳明心学如何破解现代职场的精神困局

在互联网大厂的格子间里,凌晨三点的键盘声与未读消息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在传统企业的会议室中,“卷KPI”“比加班”的隐形规则正吞噬着年轻人的热情;即便是自由职业者,也在“自我要求”与“市场反馈”的拉扯中陷入自我怀疑。当代职场的精神内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累”,而是一种“明明没做什么,却像被抽干了力气”的心理疲惫——它源于外部评价体系的挤压,困于自我价值的模糊,最终演变为“行动无力”与“精神内耗”的恶性循环。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五百年前的王阳明,这位在龙场驿悟道、在平叛中践行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其心学思想或许能为当代职场人提供一把破局的钥匙。从“致良知”的内在觉醒,到“事上磨练”的外在践行,王阳明心学以“向内求”与“向外行”的双重智慧,为现代人重构了一套应对精神内耗的完整心法。

一、职场内耗的本质:当“良知”被“他者”遮蔽

要理解王阳明心学的破解之道,首先需要剖析现代职场内耗的本质。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当这些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陷入“心理资源耗竭”状态(Deci & Ryan, 2000)。而职场内耗的核心矛盾,恰恰在于这三种需求被“他者评价”所异化。

(一)“内卷焦虑”:评价标准的外部化

在“末位淘汰”“35岁危机”等职场规则下,个体价值逐渐被简化为“绩效排名”“晋升速度”“薪资数字”等可量化指标。某招聘平台2023年的调研显示,78%的职场人将“同事的晋升”“同龄人的收入”作为主要焦虑源,这种“比较式生存”本质上是将自我价值锚定于外部标准(智联招聘,2023)。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言:“世之君子,或外好广誉而不实,是故终身无成。”当一个人将“被认可”的需求寄托于他人的评价,就如同在流沙上建房子,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二)“自我怀疑”:本心判断的模糊化

另一种典型内耗是“过度反思”——完成项目后反复纠结“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面对选择时不断追问“我是不是选错了方向”。这种自我怀疑的根源,在于个体失去了对“本心”的信任。现代职场强调“理性决策”“数据支撑”,却往往忽视了人作为“情感主体”的直觉判断。王阳明提出“良知者,心之本体”(《传习录·答陆原静书》),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本自具足判断是非善恶、轻重缓急的能力,当我们过度依赖外部标准(如“领导的喜好”“行业的趋势”)时,反而遮蔽了这种本有的智慧。

二、“致良知”:重建内在的价值坐标系

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致良知”。所谓“致”,是恢复、扩充之意;“良知”则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之知(《孟子·尽心上》)。在职场场景中,“致良知”的实践可以具体化为三个步骤:

(一)识别“遮蔽良知”的杂音

现代职场中,“应该做”的声音往往盖过“想做”的声音:“应该考CPA才能晋升”“应该多加班才能被看见”“应该模仿成功者的路径”……这些声音如同迷雾,让职场人迷失方向。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曾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年谱》)要恢复良知,首先需要区分“外部规训”与“内在需求”。例如,当面对“是否要跳槽”的选择时,不妨问自己:“我真正在意的是薪资增长,还是工作的意义感?”“这个决定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还是‘我内心认同’?”通过这种“剥离式追问”,逐渐清晰本心的真实诉求。

(二)建立“以我为主”的价值标准

“致良知”的关键在于将价值判断的主权收归自身。王阳明强调“心即理”,认为“理”不在外部的规则中,而在内心的良知里。职场人可以通过“每日省察”的方式实践这一点:每天结束工作时,记录三件“让我感到充实”的事(可能是“帮助同事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一个有创意的方案”),而非仅仅记录“完成了KPI”。这种记录不是为了自我感动,而是通过具体事件,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关键词”(如“协作”“创新”“责任”),逐渐构建起一套不依赖外部评价的内在坐标系。

(三)接纳“不完美的行动”

许多职场人的内耗源于“害怕犯错”——担心方案不够完美被批评,害怕决策失误影响晋升。王阳明却指出:“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传习录》)这里的“磨练”首先是对“不完美”的接纳。良知不是“全知全能”,而是“知是知非”的能力。当我们允许自己“在行动中修正”,而非“在等待中完美”,反而能减少因“过度准备”产生的内耗。例如,一个担心方案不够完善的策划者,可以先提交初稿,在与同事的讨论中逐步优化,而非独自纠结到截止日期前。

三、“事上磨练”:将压力转化为心性的磨刀石

如果说“致良知”解决的是“方向”问题,那么“事上磨练”则是解决“行动”问题的关键。王阳明的“事上磨练”并非简单的“多做事”,而是强调在具体事务中锤炼心性、增长智慧。这种思想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Dweck, 2006)不谋而合,但更强调“心”与“事”的统一。

(一)在“具体事务”中破除“空谈心性”

职场中常见两种极端:一种是“躺平者”,以“看淡一切”为借口逃避责任;另一种是“焦虑者”,因过度关注结果而失去当下的专注。王阳明批评前者为“着空”,后者为“着相”,真正的修行是“事来心应,事去心止”(《传习录》)。例如,面对繁琐的报表工作,“着空”的人会抱怨“这工作没意义”,“着相”的人会焦虑“数据出错怎么办”,而“事上磨练”的人则会专注于“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报表”“从数据中发现业务规律”,在具体行动中培养“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压力场景”中锻炼“不动心”的定力

职场中的压力场景(如紧急项目、人际冲突、业绩下滑)往往是内耗的高发区。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时,面对十万叛军仍能从容调度,正是源于“此心不动”的定力。这种定力并非“冷漠”,而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清醒。职场人可以通过“压力拆解法”培养这种能力:当遇到紧急任务时,先问自己“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哪些是可以协调的资源”“哪些是必须自己完成的”,将“整体压力”转化为“具体步骤”,从而避免被情绪淹没。正如王阳明所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放大情绪,是破除压力内耗的关键。

(三)在“长期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在职场中,这意味着“知道”与“做到”的统一。例如,一个认同“团队协作”价值的人,不会停留在“我觉得应该合作”的层面,而是主动分享资源、倾听他人意见;一个理解“客户需求”的销售,不会只背话术,而是在沟通中观察客户微表情、记录真实反馈。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既能避免“空想内耗”,又能通过行动积累“胜任感”,形成“行动—成长—更有动力行动”的正向循环。

结语:心学智慧的现代启示——在“内安”与“外动”中重构职场生命力

从“致良知”到“事上磨练”,王阳明心学为现代职场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精神突围方案:它既不是教我们“躺平”逃避现实,也不是鼓励“内卷”消耗自我,而是引导我们在“向内觉醒”中明确价值方向,在“向外践行”中锤炼心性能力。当一个人能够以“良知”为锚,以“磨练”为径,就能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保持“内在的安定”与“行动的定力”——这种状态,或许正是对抗精神内耗最根本的力量。

五百年前,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五百年后,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对于当代职场人而言,“立心”比“立目标”更重要,“修心”比“修技能”更根本。当我们不再将职场视为“消耗自我”的战场,而是“成就自我”的道场,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内耗,终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 王阳明. 传习录[M]. 中华书局, 2008.

– Deci E L, Ryan R 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J].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2008, 49(3): 182-185.

– 智联招聘. 2023职场人焦虑报告[R]. 北京: 智联招聘研究院, 2023.

– Dweck C S.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 Random House, 2006.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