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手机屏幕泛着冷光,26岁的林夏在备忘录里反复书写:”今天的汇报是不是太紧张了?同事的表情是不是在暗示不满?领导说的’再考虑’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自我审视已持续三年,从求职焦虑到职场适应,从亲密关系到人生意义,她像一台永不停歇的精密仪器,将每个生活片段拆解成分子级的心理活动。这种”过度反刍式”的精神消耗,正是当代青年群体中蔓延的”精神内耗”——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18 – 35岁群体中,68.7%的人自述存在”持续自我怀疑””行动前反复纠结””完成任务后仍焦虑”等典型内耗症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
精神内耗的本质,是认知与行动的断裂。当年轻人习惯用”应该”的标准丈量现实,用”完美”的期待审视自我,却因害怕失败、恐惧评价而裹足不前时,思维便异化为吞噬能量的黑洞。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言:”当个体的生命力无法通过行动向外表达,就会转向内部攻击自身。”(罗洛·梅,1953)这种自我攻击的循环,最终将人困在”想太多 – 做太少 – 更焦虑”的怪圈中。
二、致良知:向内廓清本真需求,破解自我怀疑的迷障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致良知”正是打破这种认知迷障的关键。《传习录》记载,弟子陆澄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阳明答:”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王阳明,1527)这里的”良知”并非抽象的道德律令,而是人内心本自具足的”是非之心”——它像未被污染的明镜,能照见事物的本然状态;又似清澈的泉水,自然流淌出对生命的真实需求。
当代青年的内耗,往往源于”良知”被遮蔽后的自我迷失。当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模板”、世俗标准的”人生KPI”、他人评价的”隐形枷锁”层层叠加,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对”我真正想要什么”的感知能力。就像被塞进过多程序的手机,内存被”应该优秀””应该幸福”的冗余信息占满,真正的需求反而无法运行。此时”致良知”的功夫,正是要做一场”心灵清理”:通过”省察克治”的日常修炼,剥离外界强加的价值标签,重新连接内心最本真的声音。
这种”向内求”的智慧,在心理学中得到了呼应。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的”真实幸福理论”强调,个体的幸福感源于”发挥自身优势”而非”满足外部标准”(塞利格曼,2002)。当年轻人通过”致良知”的功夫,识别出哪些焦虑是源于社会规训的”伪需求”,哪些纠结是对”真实自我”的压抑,就能从”我必须成为谁”的焦虑,转向”我可以成为怎样的自己”的从容。
三、事上磨练:向外实践转化,终结焦虑的循环
但”致良知”若仅停留在向内觉察,便可能陷入另一种内耗——过度的自我分析反而成为新的精神负担。王阳明对此早有警惕:”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1527)所谓”事上磨练”,是将”良知”的觉察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实践中检验认知、修正偏差、积累信心,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生命状态。
这恰是破解当代青年”行动瘫痪”的关键。许多内耗者并非没有目标,而是被”准备不足””可能失败”的想象困住。就像想写作却总在等”完美状态”的人,永远等不到灵感爆发的时刻;想改变却总在”先规划好”的循环里打转的职场人,永远跨不出第一步。王阳明用”人走路”作喻:”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王阳明,1527)疼痛的认知必须来自被刺的行动,寒冷的感知必须源于受冻的体验,任何停留在头脑中的”准备”,都不如真实的实践更能破除幻想。
“事上磨练”的智慧,在现代行为心理学中被称为”行动启动效应”。研究表明,当个体完成一个微小的具体行动(如写200字日记、整理桌面10分钟),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作为奖励,这种正向反馈会激活”行动 – 成就 – 更积极行动”的良性循环(Baumeister & Vohs,2007)。这与王阳明”在事上磨”的主张不谋而合——不是等想清楚了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想清楚;不是等完美了再开始,而是在开始中接近完美。
四、从”内耗”到”圆融”:儒家实践智慧的现代启示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王阳明的”致良知”与”事上磨练”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精神突围方案:前者解决”我是谁”的认知困境,后者破解”如何做”的行动困局,二者共同指向”知行合一”的生命圆融状态。这种智慧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既不否定内在觉察的重要性,又避免陷入抽象思辨的玄虚;既强调实践的必要性,又反对盲目行动的莽撞,而是在”向内求”与”向外做”的动态平衡中,构建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当年轻人学会用”致良知”的功夫,在信息洪流中守住内心的定盘星;用”事上磨练”的勇气,在具体事务中积累生命的确定性,曾经消耗能量的”精神内耗”,便会转化为滋养成长的”生命动能”。这或许就是儒家实践智慧最深刻的现代启示:真正的自由,不在对完美的追逐中,而在”知”与”行”的相互成就里;真正的幸福,不在对焦虑的逃避中,而在”觉”与”做”的持续精进中。
参考资料
1. 王阳明. (1527). 传习录[M]. 中华书局.
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2).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R].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3. 罗洛·梅. (1953). 人的自我寻求[M]. 冯川, 译. 商务印书馆.
4. 塞利格曼. (2002). 真实的幸福[M]. 洪兰, 译. 万卷出版公司.
5. Baumeister, R. F., & Vohs, K. D. (2007). Self – regulation, ego depletion, and motivation[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 115 – 128.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