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南通市启东市道教

#南通市启东市道观 #南通市启东市修行 #南通市启东市道士 #南通市启东市道教


说起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它“靠江傍海”的地理位置——长江入海口的北岸,黄海与东海的交汇处,被誉为“长江第一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因“启吾东疆”而得名的土地上,还藏着一段延续了六百多年的道教文脉。从元末明初的道观建立,到现代道教协会的成立,启东的道教文化像一条隐秘的溪流,在民间信仰与官方传承中默默流淌。

 

 

一、启东道教的历史脉络:从民间信仰到宫观传承

 

启东的道教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据《启东市文物保护单位图片简介》(启东市人民政府,2023)记载,当时北方战乱频繁,一批“望姓族人”(指有声望的家族)南迁到吕四地区(今启东市吕四港镇),带来了道教信仰。明洪武四年(1371年),当地百姓集资在吕四镇修建了“三清殿”(原名“三圣殿”),这是启东现存最古老的道观,也是道教正式传入启东的标志。

三清殿的建立,让道教从“民间散信仰”转变为“宫观有组织”的形态。据南通市民宗局2021年报道,三清殿最初有16间砖木结构的殿房,正中供奉“三清大帝”——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两边配祀吕洞宾、关羽等神仙。每到初一、十五,附近百姓都会来烧香祈福,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信仰群体。

明清时期,启东的道教进一步发展。除了三清殿,吕四地区还出现了“白龙观”“崇贞观”等小型道观(《江苏省道教宫观名录》,360个人图书馆,2014)。这些道观大多建在村庄或集镇附近,主要功能是为百姓提供“祈福、消灾、超度”等服务,融合了当地的民间习俗(比如沿海地区“祭海”的传统)。比如吕四渔民出海前,都会到道观里烧一柱香,祈求“海神娘娘”(道教中的妈祖)保佑平安;家里有人去世,也会请道士做“超度法事”,希望亡灵早日投胎。

不过,近代以来,启东的道教经历了一段“低谷期”。抗日战争期间,部分道观被战火毁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破四旧”运动的开展,很多道观的神像被砸、殿房被改作他用。比如三清殿,原本16间的殿房只剩下5间,墙壁斑驳,香火断绝(《三清殿:启东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2)。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启东的道教才逐渐恢复生机。

 

 

二、启东道教的核心载体:现存道观与文化符号

 

在启东,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是吕四镇三清殿(又称“崇贞观”)。它坐落在吕四鹤城公园的湖东侧,对面就是镇政府,地理位置十分显眼。从外观上看,三清殿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的屋顶,覆盖着青灰色的瓦片;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三清殿”的鎏金匾额;殿内的柱子上,刻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教名言。

据《启东市志》(2010)记载,三清殿始建于元末明初,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当地乡绅扩建。最初的殿房有16间,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前殿供奉“灵官”(道教的护法神),中殿供奉“三清大帝”,后殿供奉“吕祖”(吕洞宾)。可惜的是,经过近代的毁坏,现在的三清殿只剩下中殿和后殿,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规模。1988年,启东市政府拨款对三清殿进行了修复,重新塑造了三清神像,恢复了香火(《启东市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启东市人民政府,2023)。

除了三清殿,启东还有一座白龙观(位于吕四镇附近),虽然规模较小,但也有百年历史。据当地老人回忆,白龙观原本是一座“民间小庙”,供奉“白龙娘娘”(道教中的水神),后来被纳入道教宫观管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白龙观都会举办“白龙庙会”,吸引周边百姓前来烧香、赶会,成为了当地的文化习俗(《江苏省道教协会调研记录》,2021)。

 

 

三、启东道教的传承者:道士与协会组织

 

启东的道教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道士的努力。在过去,启东的道士大多是“民间散居”的,没有固定的宫观,靠“做道场”为生。比如,遇到有人去世,道士会上门做“超度法事”,念诵《道德经》《灵宝经》,用符咒、法器(如木鱼、铜铃)驱邪祈福;遇到干旱或洪水,道士会做“求雨法事”,到河边祭祀“龙王”(道教中的水神)。这些仪式融合了当地的民间信仰,比如“祭海”“拜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启东道教仪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启东的道教逐渐走向“规范化”。2020年8月31日,启东市道教协会在吕四港大酒店正式成立,这是启东道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据南通市民宗局报道,此次会议有41名代表参加,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胡中杰道长当选为会长(《启东市道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南通市民宗局,2020)。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启东的道教从“民间散养”转变为“官方引导”,开始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比如,2021年4月,启东市道教协会组织会长胡中杰一行6人,赴苏州玄妙观、悟真道院参访学习(《启东市道教协会赴苏州参访》,南通市民宗局,2021)。他们借鉴了苏州道教的“宫观管理经验”——比如如何保护文物、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何与社区互动。此外,协会还参与了“吕祖文化”的研究:2022年,启东市道教协会赴山西省芮城县考察(吕洞宾的诞生地),探讨“吕祖文化”在启东的传承(《启东市考察吕祖文化》,南通市民宗局,2022)。

 

 

四、启东道教的现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如今,启东的道教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一方面,传统的道教仪式依然保留:比如吕四地区的“打醮”(道教的大型仪式),每年都会举办,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参加;另一方面,道教协会也在尝试“创新”:比如开展“道教文化进校园”活动,向学生讲解《道德经》中的“环保理念”(比如“道法自然”),或者组织“道教书画展”,将道教符号(如太极图、八卦)与现代艺术结合。

不过,启东道教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年轻道士的数量越来越少——据启东市道教协会统计,目前全市有道士30余人,其中超过60岁的占了一半以上(《启东道教现状调研》,江苏省道教协会,2023)。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道士”这个职业,认为“没前途”“太传统”。此外,道教宫观的“商业化”也引起了争议:比如,有些道观为了吸引游客,增加了“算命”“卖护身符”等项目,偏离了道教“清静无为”的本质。

 

 

五、结语:隐秘的文脉,不灭的信仰

 

启东的道教文化,像一颗“被遗忘的珍珠”,藏在“江风海韵”的背后。它没有佛教“香火鼎盛”的寺庙,也没有基督教“高耸入云”的教堂,但它却深深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比如,渔民出海前的“烧香”,老人去世后的“超度”,甚至是每年的“庙会”,都有道教的影子。

从元末明初的三清殿建立,到现代道教协会的成立,启东的道教经历了“兴 – 衰 – 兴”的循环。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它连接着启东的过去(元末明初的南迁移民)、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年轻一代的传承)。正如胡中杰道长所说:“启东的道教,不是‘过时的迷信’,而是‘活着的文化’。它像长江水一样,虽然流淌得慢,但从未停止。”

或许,对于启东人来说,道教就是他们“精神的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走进三清殿,烧一柱香,听一听道士的诵经声,就能想起“从前的日子”,想起祖先的信仰,想起这片土地的“根”。

 

 

 


参考资料

1. 南通市民宗局. 启东市道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J]. 2020.

2. 启东市人民政府. 启东市文物保护单位简介[J]. 2023.

3. 江苏省道教协会. 启东市道教现状调研[J]. 2023.

4.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三清殿:启东市文物保护单位[J]. 2022.

5. 360个人图书馆. 江苏省道教宫观名录[J]. 2014.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王阳明心学 现代心理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