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以道立心 以文润身——大学生国学素养培养的哲学向度

当我们谈论“国学素养”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是背诵《论语》的字数,还是解读《庄子》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培养,早已超越了知识传递的层面,更指向一种“安身立命”的哲学智慧——它是孔子“仁以为己任”的担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清醒,是王阳明“事上磨练”的实践,是中华文脉在青年心灵中的“活的传承”。

一、国学素养不是“知识拼图”,而是“精神坐标”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国学”等同于“古代文化知识”,培养国学素养就是“多背几篇古文”“多记几个成语”。这种功利化的理解,恰恰消解了国学的核心价值。从哲学层面看,国学是一套“关于人的存在的智慧体系”:儒家的“仁”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道家的“道”引导我们如何与自然对话,墨家的“兼爱”启发我们如何与社会联结,法家的“法治”提醒我们如何与规则共存。这些思想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的“精神基因”。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对于大学生而言,国学素养的培养,本质上是帮他们建立一个“精神坐标”——当面对人生选择时,能想起“己欲立而立人”的共情;当遭遇挫折时,能领悟“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当陷入功利陷阱时,能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这种坐标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起点”,让青年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保持对“何为美好”“何为正义”的清醒判断。

二、从“知识输入”到“生命实践”:国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那么,如何让国学从“课堂讲义”走进“学生生活”?答案藏在“知行合一”的哲学传统里。

其一,以“经典阅读”为根,建立“对话意识”。 经典不是“过时的教材”,而是“活的对话者”。读《论语》,不是要记住“学而时习之”的句子,而是要问自己:“我今天有没有做到‘温故而知新’?”读《庄子》,不是要背诵“逍遥游”的段落,而是要思考:“我是不是被‘有用’的功利观束缚了?”这种“对话式阅读”,让经典与青年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让“国学”从“他者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

其二,以“生活实践”为魂,践行“日用常行”。 国学的智慧从来不是“高谈阔论”,而是“日用常行”。比如,儒家的“孝悌”不是“长大后给父母买房子”,而是“当下给父母打个电话”;道家的“自然”不是“去深山老林隐居”,而是“在繁忙的学习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墨家的“兼爱”不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对同学多一点包容”。这种“微实践”,让国学素养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行为”,让青年在“事上磨练”中体会“道在迩而求诸远”的道理。

其三,以“文化认同”为基,培养“全球视野”。 国学素养不是“排外的保守”,而是“自信的开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让青年明白:国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的“仁”与西方的“博爱”并不矛盾,老子的“道法自然”与现代的“生态理念”高度契合,王阳明的“致良知”与西方的“道德哲学”异曲同工。这种“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让青年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既能“守得住根本”,又能“融得了外来”。

三、国学素养的“当代价值”:为青年注入“精神力量”
在这个“内卷”与“躺平”并存的时代,国学素养能给青年带来什么?答案是“精神力量”——它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是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清醒,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比如,当青年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时,儒家的“义利之辨”能帮助他们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青年遭遇“职场挫折”时,道家的“祸福相依”能让他们明白:“这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当青年面对“流量诱惑”时,墨家的“节用”思想能提醒他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充实。”

这种“精神力量”,不是“鸡汤”,而是“哲学的智慧”——它不是告诉青年“应该怎么做”,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让他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心有定见”的从容。

结语:让国学成为青年的“精神伴侣”
国学素养的培养,不是“复古”,而是“创新”——它是用古代的智慧,解决现代的问题;它是用传统的文脉,滋养现代的心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对于大学生而言,国学不是“选修课”,而是“人生课”——它能让他们在“物质主义”的浪潮中,保持“精神的高度”;在“功利主义”的诱惑中,坚守“道德的底线”;在“全球化”的挑战中,保持“文化的自信”。

让我们一起,以道立心,以文润身,让国学成为青年的“精神伴侣”,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儒释道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王阳明心学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