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扬州市广陵区道教

#扬州市广陵区道观 #扬州市广陵区修行 #扬州市广陵区道士 #扬州市广陵区道教


扬州市广陵区作为扬州的老城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脉。漫步在东关街的青石板路上,或是文昌中路的梧桐树下,总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这里不仅有盐商的深宅大院、文人的诗酒风流,更有道教文化的千年积淀。从汉代的后土祠到宋代的蕃釐观,从元代的琼花台到明代的真武庙,道教如同一条隐秘的脉络,渗透在广陵区的每一寸土地里,成为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陵区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据《扬州琼花观游玩攻略》(携程攻略)记载,琼花观的前身是西汉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所建的“后土祠”,用于祭祀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这是广陵区最早的道教遗迹,标志着道教文化在当地的萌芽。

唐代是广陵区道教的发展期。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淮南节度使高骈重修后土祠,将其扩建为规模宏大的道观,并更名为“琼花观”——因观内遍植琼花(当时称为“聚八仙”)而得名。此时的琼花观已成为扬州著名的道教圣地,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祈福。

宋代是广陵区道教的鼎盛期。宋徽宗赵佶对琼花观青睐有加,于政和年间(1111 – 1118年)赐名“蕃釐观”(“蕃釐”意为“多福”),并御笔题写匾额。据《扬州琼花的前世今生》(网易手机网)报道,当时的琼花观内有一株“天下独本”的琼花,花瓣如白玉,香气袭人,成为扬州的象征。宋徽宗甚至专门派人绘制琼花图,藏于宫廷。

元代,琼花观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由于战乱,观内的琼花逐渐枯萎。元代道士金丙瑞(号“琼花道人”)来到琼花观,决心恢复琼花的生机。他遍寻各地,终于找到琼花的变异品种“聚八仙”,并在观内筑建“琼花台”,将聚八仙种植于台上。此举不仅延续了琼花的文脉,更让琼花观重新成为扬州的文化符号。

明代,琼花观迎来了又一次重建。明宣德年间(1426 – 1435),扬州知府陈贞重修琼花观,恢复了三清殿、山门等建筑。正德元年(1506年),中都(今安徽凤阳)道士王道明扩建琼花观,增加了配殿、厢房等设施,使其规模更胜从前。

清代,随着佛教的兴盛和道教的衰落,琼花观逐渐走向衰败。据《扬州市广陵区文物古迹介绍》(博雅旅游网)记载,清代后期,琼花观的殿宇逐渐坍塌,仅存琼花台和“蕃釐观”石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琼花观进行了多次修复。1982年,琼花观被列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政府投资重建了三清殿、山门等建筑,并恢复了琼花台的原貌。如今的琼花观,虽未住观道士,也未塑神像,但作为扬州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广陵区的道教遗迹中,琼花观和武当行宫是最具代表性的两座道观。它们不仅承载着道教的历史记忆,更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琼花观位于广陵区文昌中路62号,紧邻东关街和古运河,是扬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建筑布局严谨,风格古朴,主要由山门、三清殿、琼花台、“玉钩洞天”石匾等部分组成。

山门:琼花观的山门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正对文昌中路。山门上方悬挂着“蕃釐观”石匾,字体苍劲有力,据说是宋徽宗的御笔。山门两侧的对联“玉钩洞天藏胜景,琼花台畔锁烟霞”,描绘了琼花观的幽美景象。

三清殿:三清殿是琼花观的主殿,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殿内供奉着道教的三位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即老子)。虽然现在殿内未塑神像,但从其宏大的规模(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仍可想象当年的盛况。三清殿的屋顶为歇山顶,覆盖着青瓦,屋脊上装饰着龙、凤等瑞兽,彰显着道教的神圣。

琼花台:琼花台是琼花观的核心景观,位于三清殿后方。台高约3米,周长约20米,由青砖砌成。台上种植着数十株琼花(聚八仙),每到春季,琼花盛开,洁白如雪,香气扑鼻。琼花台的东侧立着一块“玉钩洞天”石匾,据说是元代道士金丙瑞所题,意为“琼花观是道教的洞天福地”。

文化意义:琼花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与琼花的紧密联系。琼花是扬州的市花,象征着纯洁、高雅。在道教文化中,琼花被视为“仙花”,代表着与自然的和谐。琼花观的“琼花台”不仅是琼花的种植地,更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此外,琼花观还与隋炀帝的传说有关——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到扬州观赏琼花。虽然这个传说未必真实,但却为琼花观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武当行宫位于广陵区东关街300号,原名“真武庙”,是明代广陵区另一座重要的道教遗迹。其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主要由大殿、配殿、厢房等部分组成。

历史沿革:武当行宫的始建年代不详,据《扬州市广陵区文物古迹介绍》(博雅旅游网)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 – 1435),扬州知府陈贞重建真武庙,使其成为扬州城内规模较大的道观。正德元年(1506年),中都道士王道明扩建真武庙,增加了真武大帝铜像(今已不存),并更名为“武当行宫”——因真武大帝是武当山的主神,故以此命名。

建筑风格:武当行宫的建筑风格为明代道观特色,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大殿为真武庙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顶为硬山顶,覆盖着青瓦。殿内昔有真武大帝铜像,据说高达三米,神态威严。配殿位于大殿两侧,分别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体现了道教“多神崇拜”的特点。厢房位于配殿后方,是道士的居住场所,如今已改为游客服务中心。

现状:武当行宫现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向游客开放。虽然其规模不如琼花观,但因其位于东关街的核心区域,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如今的武当行宫,虽未住观道士,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成为广陵区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广陵区的道教历史中,元代道士金丙瑞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不仅恢复了琼花的生机,更延续了琼花观的文脉,成为扬州道教文化的重要符号。

金丙瑞,号“琼花道人”,元代末年人。据《扬州琼花观游玩攻略》(携程攻略)记载,金丙瑞出生于一个道教家庭,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道教经典和医术。成年后,他云游四方,最终来到扬州琼花观。

当时的琼花观,因战乱而破败,观内的琼花逐渐枯萎。金丙瑞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他认为,琼花是扬州的象征,也是道教“自然和谐”思想的体现,必须恢复其生机。于是,他遍寻各地,终于在江南的一座山中找到琼花的变异品种“聚八仙”。这种花的花瓣与琼花相似,但颜色更白,香气更浓。

金丙瑞将聚八仙带回琼花观,在观内筑建了“琼花台”,将聚八仙种植于台上。为了让聚八仙茁壮成长,他每天亲自浇水、施肥,并运用道教的“符咒”为其祈福。经过几年的努力,聚八仙终于盛开,琼花观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金丙瑞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扬州城,人们纷纷前来琼花观参观。元顺帝得知后,专门派人前往琼花观,赐予金丙瑞“琼花真人”的称号,并御笔题写“琼花台”三字,刻于石上。

金丙瑞在琼花观居住了几十年,直到去世。他的弟子们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照顾琼花台的聚八仙。如今,琼花台的聚八仙依然每年盛开,成为扬州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广陵区的道教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与当地的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琼花是广陵区道教文化的重要符号。在道教看来,琼花是“仙花”,是天地灵气的结晶。因此,琼花观的琼花台不仅是种植琼花的地方,更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每年春季,琼花盛开时,广陵区都会举办“琼花节”。届时,游客们纷纷来到琼花观,欣赏琼花的美景,感受道教文化的魅力。此外,当地还有“拜琼花”的习俗——人们在琼花台前烧香祈福,希望得到后土女神的保佑,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幸福。

武当行宫的真武大帝信仰,是广陵区道教文化的另一大特色。真武大帝是道教中的北方主神,主管水患、战争和吉祥。在广陵区,许多居民都信仰真武大帝,认为他能保佑家庭平安、生意兴隆。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的诞辰),武当行宫都会举办“真武庙会”。届时,来自各地的信徒们纷纷来到武当行宫,烧香祈福、观看道教仪式。庙会期间,还会有舞龙、舞狮、杂技等民间表演,热闹非凡。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陵区的道教遗迹逐渐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琼花观、武当行宫等道观,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更成为扬州市的文化名片。

例如,琼花观紧邻东关街,而东关街是扬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们在参观东关街的盐商住宅、文人故居的同时,也会来到琼花观,感受道教文化的魅力。此外,琼花观的“琼花节”已成为扬州市的品牌旅游活动,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广陵区的道教文化,历经两千年的兴衰变迁,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承载着道教的历史记忆,更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成为扬州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广陵区的道教文化正以新的形式传承下去。琼花观、武当行宫等道观,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琼花节”“真武庙会”等活动,不仅是传统习俗,更是旅游经济的增长点。相信在未来,广陵区的道教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扬州市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携程攻略. 扬州琼花观游玩攻略简介[EB/OL].

[2] 网易手机网. 扬州琼花的前世今生[EB/OL].

[3] 博雅旅游网. 扬州市广陵区文物古迹介绍[EB/OL].

[4]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武当行宫——扬州道教历史文化[EB/OL].

[5] 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琼花观保护规划[EB/OL].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启示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