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挑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类必须回答的生存命题。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哲学,会发现早在两千年前,先哲们就已经用“天人合一”“依正不二”“三才之道”等思想,为这个问题写下了充满智慧的注脚。
这些思想不是抽象的玄谈,而是植根于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认知——自然不是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正如《周易》所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合”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认同与融合。
二、佛教:“依正不二”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佛教《华严经》中“依正不二”的思想,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依”指依存的环境,“正”指生命主体,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星云大师所说:“山川草木皆有佛性,天地万物与我同体”,这种观点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壁垒,将自然视为具有生命价值的存在。
在当代,这种思想被转化为“生态佛学”的实践。例如,藏传佛教的“神山圣湖”信仰,通过宗教禁忌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日本佛教的“自然崇拜”,推动了森林保护运动。这些实践证明,“依正不二”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宗教哲学的支撑。
三、道教:“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指出人类的行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为“齐物”的境界。
这种思想对当代生态治理的启示在于,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例如,道教的“无为”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反对过度干预自然,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这种理念与现代生态修复中的“近自然林”模式不谋而合,强调让自然自我恢复。
四、国学:“三才之道”的责任伦理
国学中的“三才之道”(天、地、人)来自《周易》,强调三者的和谐统一。《周易·系辞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里的“三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人”在天地之间的“参赞化育”责任——人类应当积极参与自然的演化,而非征服或破坏。
这种责任伦理在当代的实践中,表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例如,浙江安吉的“生态立县”实践,通过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正是“三才之道”的当代诠释。
五、传统智慧的当代转化
从“依正不二”到“天人合一”,再到“三才之道”,传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智慧体系。这些思想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可以转化为当代实践的“活的智慧”:
- 观念层面: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打破“人类中心主义”;
- 制度层面:借鉴传统“禁忌”与“礼制”,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 实践层面:结合“无为”与“参赞”,推动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古代哲人讲‘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思。”当我们面对生态危机时,不妨回到传统哲学中寻找答案——那些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或许正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密码”。
参考资料
《华严经》
《道德经》
《周易》
《庄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