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讨菩萨道与志愿服务的异同,需先厘清二者的核心内涵,再从动机、实践方式、价值目标三个维度展开对比——前者是佛教中“自觉觉他”的终极修行路径,后者是现代社会“公民责任”的具体行动表达,二者虽有“利他”的共通底色,却因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向度。
一、菩萨道:佛教的“利他主义终极范式”
菩萨道(Bodhisattva Path)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其本质是“发菩提心(求成佛的决心)、行六度万行(六种修行方法)、度化一切众生”。《大智度论》中说:“菩萨者,菩提萨埵之略,菩提是佛道,萨埵是有情,谓求佛道之有情。” 菩萨的修行以“利他”为绝对核心,强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其实践路径可概括为“六度”(六波罗蜜):
- 布施(檀那):给予他人物质、精神或法的帮助,破“吝啬”;
- 持戒(尸罗):遵守道德规范,避免伤害他人,破“放逸”;
- 忍辱(羼提):忍受痛苦与侮辱,培养慈悲心,破“嗔恨”;
- 精进(毗梨耶):努力修行,不懈怠,破“懒惰”;
- 禅定(禅那):心专注于善法,破“散乱”;
- 智慧(般若):洞察真理,破“无明”。
这些修行并非孤立的“做好事”,而是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自我觉醒——菩萨的“利他”不是牺牲,而是“自利利他”的统一: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成就自己“福德”与“智慧”的过程。
二、志愿服务:现代社会的“公民责任实践”
根据联合国定义,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个体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不为物质报酬,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他人福祉而开展的活动”。其核心特征包括:
- 自愿性:非强制,基于个人意愿;
- 无偿性:不追求经济回报;
- 公益性: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如扶贫、环保、救灾);
- 参与性:强调行动的实践性与具体性。
志愿服务的动机多源于世俗价值观:可能是对社会不公的回应(如关注弱势群体)、对“公民责任”的践行(如参与社区建设),或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如通过服务获得成长)。其价值目标是改善社会现状,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例如疫情中的志愿者、环保组织的公益活动等。
三、二者的“同”:“利他”的共通底色
无论是菩萨道还是志愿服务,“利他”都是其核心逻辑:
- 行动指向一致:均以“帮助他人”为具体实践——菩萨“度化众生”,志愿者“服务社会”,都是将“自我”融入“他者”的需求中;
- 精神内核共鸣:均强调“无私”——菩萨道的“无住相布施”(《金刚经》)要求“不执着于布施的功德”,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要求“不追求物质回报”,二者都超越了“功利性”的束缚;
- 社会价值互补:菩萨道的“宗教利他”与志愿服务的“世俗利他”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善意网络”,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精神滋养(如“慈悲”的理念),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现实载体(如佛教徒参与志愿者活动)。
四、二者的“异”:“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分野
尽管二者都强调“利他”,但动机、实践范围、价值目标的差异仍十分显著:
- 动机:宗教信仰 vs 世俗责任:菩萨道的“利他”源于宗教信仰——发菩提心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志愿服务的“利他”源于世俗价值观——可能是“社会正义感”“个人成长需求”或“公民责任”,与宗教信仰无必然联系。
- 实践范围:终身修行 vs 具体行动:菩萨道是终身的、全面的修行——“六度万行”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布施”到深层的“禅定”),是“知行合一”的终极实践;而志愿服务是具体的、短期的行动——通常围绕某一社会问题(如救灾、助学)展开,是“针对性”的实践。
- 价值目标:成佛度众 vs 社会公益:菩萨道的终极目标是“成佛”(实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度化众生是“成佛”的手段;而志愿服务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公益”(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帮助他人”本身就是目的。
五、结语:从“宗教利他”到“世俗利他”的对话
菩萨道与志愿服务的异同,本质上是“宗教性利他”与“世俗性利他”的对话。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 菩萨道为志愿服务提供了精神资源:“慈悲”“忍辱”“精进”等理念可以丰富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让志愿者在行动中更有“韧性”与“同理心”;
- 志愿服务为菩萨道提供了现实载体:佛教徒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将“六度万行”从“宗教仪式”转化为“世俗实践”,让“度化众生”更具现实意义。
正如学者所言:“菩萨道是‘宗教的利他主义’,志愿服务是‘世俗的利他主义’,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善意’的完整图景。”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宗教利他”的精神滋养,也需要“世俗利他”的行动力量——唯有如此,“利他”才能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宗教”走向“社会”。
参考资料
1.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著);
2. 《华严经》(大乘佛教经典);
3. 《金刚经》(大乘佛教经典);
4. 联合国《志愿服务定义》;
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论述“利他”的文化根源);
6. 王雷泉《佛教与现代社会》(探讨佛教利他主义与世俗志愿服务的关系)。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