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孟子站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面对梁惠王“何以利吾国”的追问,掷地有声地回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回答,不仅奠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基调,更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最具人文温度的精神遗产。在现代政治语境下,当我们谈论“治理体系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时,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未随时间褪色,反而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代政治的价值向度。
一、“民为贵”:从传统民本到现代政治的“人民立场”
孟子的“仁政”思想,以“民本”为逻辑起点。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将“民”置于政治结构的核心位置。在他看来,君主的权力并非“天授”,而是来自“民”的认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这种思想,打破了商周以来“君权神授”的迷信,为政治权力找到了世俗的合法性基础。
当我们审视现代政治时,“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比如,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正是“民为贵”的当代诠释:8年时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出列,这背后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承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种“人民立场”,正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升华。
二、“以德服人”:德治与法治的互补性智慧
孟子的“仁政”,强调“德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在他的政治蓝图中,“德治”不是否定“法治”,而是以“德”为“法”的价值引领。比如,他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主张减轻民众的负担,通过“德”的感召力实现社会的和谐。
现代政治中,“法治”是治理的基石,但“德治”同样不可或缺。比如,中国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正是吸收了孟子“德法互补”的智慧。一方面,通过法律规范行为;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滋养心灵。比如,“诚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德治”的现代实践。正如学者张岂之所说:“儒家的‘德治’思想,为现代法治提供了伦理支撑。”
三、“仁民爱物”:从“王道”到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孟子的“仁政”,不仅指向国内治理,更蕴含着“天下”的视野。他提出“王道”思想,主张“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即不仅要关爱民众,还要善待自然万物。这种“天下观”,超越了狭隘的国家主义,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传统智慧。
当我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时,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比如,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仁民爱物”的现代延伸:它强调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反对“零和博弈”的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各国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种“天下观”,与孟子的“王道”思想一脉相承。
结语:“仁政”不是古董,而是活的思想资源
有人说,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封建残余”,不适应现代政治。但事实上,当我们剥离其时代的外壳,会发现其核心价值——“以人为本”“以德治政”“天下大同”——正是现代政治所需要的。正如学者葛兆光所说:“传统思想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活的精神传统,它会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形式。”
孟子的“仁政”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当代政治的价值之路。当我们谈论“治理现代化”时,不应忘记,最根本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最核心的“治理”,是对人的关怀。从“民为贵”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以德服人”到“德法结合”,从“王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孟子的“仁政”思想,正在当代政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 《孟子》(《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尽心下》);
2.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3. 葛兆光:《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十讲》;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