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成都的一场暴雨,意外成为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生命力的窗口。当成都东站在暴雨中化作“水帘洞”,当市民划着皮划艇穿行街头,当铁路部门连夜发布致歉声明并开通退票绿色通道,这些看似零散的生活片段,实则勾勒出一幅“道家顺应自然”与“儒家担当责任”交织的文化图景。这场暴雨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考验,更是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一次生动“显影”。
一、“道法自然”的现代转译:市民应对中的生命智慧
道家“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在《道德经》中被凝练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种思想并非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适应,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保持生命的弹性。成都暴雨中的市民应对,恰是这种智慧的当代演绎。
暴雨突袭时,成都东站的旅客没有陷入慌乱,反而在“水帘洞”前拍照打卡;街头积水处,年轻人划着皮划艇穿行,将通勤变成“水上漂流”;社交媒体上,“成都暴雨”话题下满是“雨大但心态稳”的调侃。这些看似“松弛”的反应,实则暗含对自然力量的清醒认知——面对突发强降雨,强行对抗只会加剧混乱,而以灵活姿态适应环境,反而能在危机中保持生活的秩序感。正如《庄子·大宗师》所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种“处顺”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转化为一种“不较劲”的生活哲学:既不否定灾害的客观存在,又能在限制中创造生活的趣味。
这种应对方式的深层逻辑,是对“自然 – 人”关系的重新定位。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曾过度强调“征服自然”,但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让“顺应自然”重新获得价值。成都市民的“松弛”,本质上是对“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的清醒认知——我们无法阻止暴雨,但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划皮划艇的年轻人,不过是将日常的交通工具替换为更适应积水环境的工具;拍照打卡的旅客,是在灾难场景中寻找生活的仪式感。这些行为看似“随意”,实则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生存智慧的延续。
二、“君子务本”的责任实践:官方行动中的儒家担当
与市民的“顺应”形成呼应的,是官方的“担当”。暴雨导致列车大面积晚点后,成都东站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平台致歉,详细说明延误原因并承诺“全力组织列车恢复运行”;铁路部门同步开通线上线下退票通道,为受影响旅客提供便利;市政部门连夜调度排水设备,清理路面积水。这些行动背后,清晰可见儒家“担当责任”思想的现代实践。
儒家的责任观以“仁”为核心,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主张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主动承担。在灾害应对中,这种责任具体化为“事不避难”的行动自觉。《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都官方的快速响应,正是“预”与“立”的结合: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是“预”,暴雨后迅速处理退票、疏导客流是“立”。这种“担当”不仅体现在危机处理的效率上,更体现在对个体权益的尊重——致歉声明中“对给您出行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的表述,本质上是“民为贵”(《孟子·尽心下》)思想的当代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责任担当并非盲目“有为”,而是建立在对现代治理规律的把握之上。铁路部门的退票机制、市政的排水调度,都是基于专业知识的科学行动。这恰恰印证了儒家“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责任的承担需要知识与能力的支撑。正如《荀子·儒效》所言“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现代社会的责任担当,既需要传统伦理的驱动,也需要现代技术与制度的保障。
三、“刚柔并济”的文化合力:灾害应对的中国方案
成都暴雨的应对实践,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文化逻辑:道家的“顺应”与儒家的“担当”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前者提供应对自然的“柔性智慧”,后者构建社会治理的“刚性框架”,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灾害应对模式。
从历史维度看,这种互补性早有渊源。汉代“天人感应”思想融合道家自然观与儒家伦理观,形成“顺天应人”的治理传统;宋代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将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统一于“天理”,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哲学基础。在当代,这种文化基因转化为“尊重自然规律”与“积极主动作为”的辩证统一:既反对“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也警惕“人定胜天”的盲目自信。成都暴雨中,市民的“松弛”避免了恐慌情绪的蔓延,官方的“担当”保障了公共秩序的稳定,二者共同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这种文化合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应对自然灾害,既需要个体层面的生命智慧,也需要社会层面的责任体系。个体的“顺应”不是对公共责任的逃避,而是通过调整自身行为减轻社会治理的压力;社会的“担当”不是对个体选择的干预,而是为个体应对灾害提供制度保障。二者的良性互动,最终指向“人 – 自然 – 社会”的和谐共生。
结语: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成都暴雨中的“水帘洞”与“皮划艇”,不仅是城市生活的片段,更是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道家的“顺应自然”没有因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褪色,反而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为个体应对灾害提供了心理调适的智慧;儒家的“担当责任”也没有因现代治理的专业化而消失,而是转化为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服务理念。
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时,成都暴雨的案例给出了生动的答案: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对经典文本的机械复述,而是让传统思想在现实问题中“活”起来。在灾害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顺应”与“担当”,正在为人类提供一种更具温度的解决方案——它既尊重自然的力量,又守护人性的光辉;既强调个体的生命智慧,又构建社会的责任网络。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最持久的生命力所在:它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而是始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我们应对世界的方式。
参考资料
– 《道德经》(老子)
–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
–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
–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
– 《荀子》(荀子)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