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末,成都一场暴雨让城市陷入特殊的”水幕剧场”——成都东站候车厅垂落的雨帘、街头划行的皮划艇、被积水淹没的地下车库,这些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当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遭遇自然降水的”突袭”,我们不仅要追问排水系统的漏洞,更需要从文化基因中寻找应对灾害的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老箴言,或许能为现代城市的”抗涝之困”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一、暴雨中的城市:现代性与自然规律的碰撞现场
成都此次暴雨灾害的表象下,隐藏着现代城市建设中”改造自然”思维的深层矛盾。根据《中国城市内涝防治报告》统计,我国62%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涝风险,其中”硬化地面率超过70%”是重要诱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当原本具有吸水功能的农田、湿地被混凝土覆盖,雨水失去了自然下渗的通道;当河道被裁弯取直、加盖成暗渠,水系失去了天然的调蓄能力;当城市扩张不断侵占泄洪区,自然的”弹性空间”被压缩殆尽。
成都东站”水帘洞”现象正是这种矛盾的典型呈现。作为交通枢纽的高铁站,其设计更注重功能性与美观性,大面积玻璃幕墙和硬质铺装虽然提升了空间质感,却忽略了雨水的”自然出路”。雨水在光滑的建筑表面快速汇集,却找不到渗透或滞留的路径,最终只能以”水幕”的形式倾泻而下。这种”重建设、轻生态”的思维,本质上是将城市视为可以完全掌控的”人工系统”,却忽视了城市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二、”顺应自然”的道家智慧:从”对抗”到”共生”的思维转向
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绝非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与主动适应。《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揭示了水的特性——它总是沿着最自然的路径流动,遇到阻碍便迂回,遇到低洼便汇聚。这种”不争之德”恰恰为城市应对暴雨提供了哲学启示:与其用硬质工程强行”对抗”雨水,不如学习水的智慧,为雨水创造”自然流动”的空间。
在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城市本应是”自然 – 社会”复合系统的有机组成。《管子·乘马》中”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城市选址智慧,正是顺应自然地理规律的体现。这种智慧在当代被重新诠释为”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通过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释放雨水。
三、从理念到实践:”顺应自然”的城市抗涝路径
(一)恢复”自然海绵体”:让土地重新”呼吸”
成都平原本是水网密布的”天府之国”,历史上的”两江环抱”格局(府河、南河)曾是天然的调蓄系统。但随着城市扩张,许多河道被填埋,湿地被开发。要恢复城市的”自然弹性”,需要重新构建”蓝绿空间网络”:一方面修复被硬化的河道,恢复其自然弯曲形态和生态驳岸;另一方面保护城市周边的农田、湖泊、湿地,这些”自然海绵体”每公顷可滞留雨水1000 – 3000立方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
(二)构建”会呼吸的城市”:从硬质工程到生态设计
新加坡的”ABC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提供了成功范例。该计划将传统排水系统与生态景观结合,通过”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等设施,让雨水在流动过程中自然净化、渗透。成都若借鉴这种理念,可在社区推广透水铺装,在道路两侧设置植草沟,在公园建设下凹式绿地——这些”小而美”的生态设计,既能缓解内涝,又能提升城市景观。
(三)培育”顺应自然”的城市文化
应对灾害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文化认同。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思想提醒我们,城市扩张应有”边界意识”。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过程中,可将”顺应自然”理念融入城市文化宣传,通过社区科普、学校教育等方式,让市民理解”留一块湿地给雨水”的意义,形成”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集体意识。
四、结语:暴雨中的文明觉醒
成都这场暴雨,既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考验,更是对现代文明思维的叩问。当我们站在”水帘洞”前感叹科技的局限时,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它提醒我们,城市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共生者”;应对灾害的关键,不在于用更多的水泥对抗雨水,而在于为雨水留出”自然的出路”。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这不仅是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更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觉醒。当成都的街头不再需要皮划艇,当雨水能自然地渗入土地、滋养草木,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道家思想的现代启示:最好的抗灾工程,是让城市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2). 中国城市内涝防治报告.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2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灾害风险管理. 日内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