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暴雨中的文明刻度:成都灾害应对里的儒家思想回响

今夏成都的暴雨,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东站穹顶垂落的”水帘”、街道上穿行的”划艇”、深夜仍在退票窗口忙碌的工作人员,这些被镜头记录的碎片,不仅构成了城市应急的现场图景,更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当我们将暴雨灾害置于儒家思想的坐标系中审视,会发现”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与”担当”精神的当代实践,正以鲜活的形态在现代城市治理中交织生长。

一、”天人感应”的现代注脚:暴雨中的自然警示与文明反思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并非玄虚的哲学命题,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周易·乾卦》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孟子·尽心上》更明确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强调人类需通过认知自然规律来实现与天地的和谐共生。成都此次暴雨灾害,恰为这一思想提供了现实注脚。

从气象学角度看,极端降雨是自然系统的正常波动,但城市内涝的严重程度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成都近十年城市化率从65.5%提升至79.4%,硬质铺装面积扩大导致地表径流系数增加30%以上(根据成都市统计局2023年城市发展报告)。这种”向自然要空间”的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水文平衡。当暴雨以每小时80毫米的强度倾泻时,地下管网的排水能力(设计标准多为3 – 5年一遇)与极端天气的冲击形成巨大落差,最终演变为”车站变泳池”的城市困境。

这恰恰印证了《礼记·郊特牲》中”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的警示——当人类过度强调对自然的改造而非顺应时,自然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发出反馈。暴雨中的积水不是单纯的”天灾”,而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具象化呈现。正如当代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所言:”自然不仅是资源库,更是价值的载体”(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成都的暴雨灾害提醒我们:”天人合一”的核心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

二、”士不可不弘毅”的当代演绎:灾害应对中的担当精神

儒家”担当”思想以”仁”为内核,以”义”为准则,强调个体与群体在责任面前的主动作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训诫,《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倡导,都在塑造着中国人”事不避难”的责任意识。这种精神在成都暴雨的应对中,展现出多维度的实践样态。

首先是政府部门的”守土之责”。暴雨发生后,成都铁路局连夜发布致歉声明,明确”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列车晚点,乘客可全额退票”;市政部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24小时内调度3000余名排水工人、150台大功率抽水泵投入作业。这种”不推诿、敢担责”的态度,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正如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现代政府的责任担当,本质上是传统民本思想在公共治理中的转化。

其次是市民群体的”互助之情”。社交媒体上,”积水路段请勿通行”的提醒被转发10万 + 次;外卖小哥变身”摆渡人”,免费运送受困市民;社区志愿者搭建临时安置点,为滞留旅客提供热食和休息场所。这些自发的善举,暗合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当个体超越”独善其身”的局限,以”兼济天下”的姿态参与公共事务,儒家”担当”精神便从典籍中的文字,转化为温暖的现实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担当精神正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常态化。成都近年来推行的”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计划”,将”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基层考核;”暴雨预警 – 响应 – 反馈”机制中,市民可通过”蓉e行”平台实时上报积水点,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闭环。这既延续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逻辑,又为传统担当精神注入了现代治理的制度理性。

三、从”应对灾害”到”文明升级”: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

成都暴雨灾害的应对实践,为我们理解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提供了鲜活样本。当”天人合一”从哲学概念转化为生态治理的指导原则,当”担当”精神从道德要求升华为制度设计的伦理基础,传统思想便完成了从”文化基因”到”治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概念套用,而是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维度:其一,”天人合一”要求我们建立”风险共担”的生态认知。城市规划需从”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思维”,例如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成都已试点建设12个海绵社区),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计增强自然调蓄能力,这正是对”与天地合其德”的现代诠释。其二,”担当”精神需要构建”责任共担”的治理体系。无论是政府的应急响应、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市民的公共参与,都需要在制度层面明确权责边界,让”义”的道德要求与”法”的制度约束形成合力。

站在文明演进的视角,每一次灾害应对都是文明的”压力测试”。成都暴雨中,我们既看到了自然的威力,更看到了文明的韧性——这种韧性不仅来自技术的进步,更来自文化基因的传承。当”天人合一”的智慧指引我们敬畏自然,当”担当”精神激励我们共克时艰,传统思想便不再是故纸堆里的学问,而是照亮现代社会前行的精神灯塔。

暴雨终会停歇,城市终将恢复如常,但那些在积水里传递的温暖、在应急中展现的担当、在反思中萌发的智慧,早已成为文明进步的注脚。这或许就是传统思想最珍贵的现代价值:它不仅解释过去,更照亮未来。


参考资料

《周易》《孟子》《礼记》《论语》《尚书》

罗尔斯顿. 环境伦理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成都市统计局. 2023年成都市城市发展报告[R]. 成都: 成都市统计局, 2023.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