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全椒县道观 #滁州市全椒县修行 #滁州市全椒县道士 #滁州市全椒县道教

每年正月十六,全椒县城的太平桥上总会涌动着数万民众。人们身着新衣,手持写有“太平”二字的红符,沿着“太平路”缓缓前行——这一延续了近两千年的“走太平”民俗,早已成为全椒人的精神图腾。当我们追溯这一民俗的根源,会发现它与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太平”中的祈福、驱邪理念,恰是道教文化在全椒土地上的生动体现。作为皖东千年古县,全椒的道教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全椒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部,地处皖东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道教传入全椒的时间虽无明确文献记载,但境内的神山早已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
1. 唐代:道教与神山的结缘
唐大历年间(766 – 779年),全椒县城西15公里的神山之上建起了神山寺。这座佛教寺庙的旁边,有一个天然洞穴——“神仙洞”。据《全椒县志》记载,当年有一位道士隐居于此,擅长炼制丹药,传闻他的丹药能治百病,因此吸引了不少民众前来求药。洞壁上至今仍保留着疑似丹灶的凹陷,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修炼故事。神山寺与神仙洞的并存,成为全椒道教文化早期的重要符号。
2. 宋代至明清:道教的缓慢发展
宋代以后,全椒的道教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据《滁州府志》记载,明代全椒境内有“太平观”(今已不存),供奉着太上老君,是当地信众祈福的场所。清代,全椒的道教活动更加活跃,道士们开始参与民间的丧葬、祈福仪式,如“做道场”“画符驱邪”等,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3. 近代以来:道教的传承与变革
近代以来,全椒道教经历了起伏。新中国成立后,道教活动逐渐规范化,1998年,全椒县道教协会成立,负责管理境内的道教事务。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全椒道教重新受到关注,太神宫等道观得以重建,成为当地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全椒县主要道观与文化符号
全椒县内的道教宫观虽不多,但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太神宫是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场所,而神仙洞则是道教传说的重要载体。
1. 太神宫:全椒道教的核心场所
太神宫位于全椒县县城核心区域,是全椒县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据当地信众介绍,太神宫始建于清代,后因战乱被毁,近代得以重建。宫观坐北朝南,建筑风格融合了道教传统与皖东民居特色:红墙黛瓦间透着庄重,山门上方挂着“太神宫”匾额,字体苍劲有力;进入山门后,首先看到的是灵官殿,供奉着王灵官(道教的护法神),两侧是四大天王,威严庄重;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教的最高尊神),殿内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偏殿有财神殿、文昌殿等,分别供奉着赵公明(财神)、文昌帝君(文运之神),满足信众不同的祈福需求。
2021年,安徽省道教协会会长詹达礼一行赴全椒调研,重点考察了太神宫的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工作。调研中,詹达礼会长肯定了太神宫的规范化管理,并强调:“道教教职人员是道教文化的传承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资格认定,确保道教传承的正统性。”
2. 神仙洞:道教传说的载体
神仙洞位于神山寺旁,虽未形成正式道观,但作为道教传说的载体,仍是全椒道教文化的重要符号。洞口狭窄,内有天然石桌、石凳,洞壁上有疑似丹灶的凹陷。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每到初一、十五,都会有信众来此烧香祈福,希望得到“神仙”的庇佑。如今,神仙洞已成为神山景区的一部分,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道教文化的踪迹。
3. 全椒县主要道观列表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全椒县的道教场所,特整理以下表格:
道观名称 | 位置 | 始建时间 | 主要供奉尊神 | 特色 |
---|---|---|---|---|
太神宫 | 全椒县县城核心区域 | 清代(近代重建) |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 | 融合道教传统与皖东民居风格 |
神仙洞 | 全椒县城西15公里神山 | 无明确记载 | 无固定供奉 | 道教传说载体,洞壁有丹灶遗迹 |
四、全椒道教的文化特色
全椒道教文化的最大特色是与当地民俗的深度融合,以及多元流派的传承。
1. 与民俗的融合:“走太平”中的道教元素
“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据《汉书》记载,“澄日太平”之谚是“走太平”的肇始,寓意“走太平路,得太平年”。这一民俗中融入了大量道教元素:
- 太平符:民众在“走太平”时,会购买“太平符”挂在身上,符上写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道教咒语,寓意驱邪避凶。
- 祈福仪式:行走过程中,信众会默念“走太平,得平安”,这一仪式源于道教的“祈福法事”,希望通过行走获得神灵的庇佑。
- 太平饭:“走太平”结束后,民众会回家吃“太平饭”,通常是饺子、汤圆等寓意“团圆、平安”的食物,这一习俗也与道教的“饮食禁忌”有关,认为吃“太平饭”能带来好运。
2. 多元流派的传承:正一派为主,兼收并蓄
全椒道教以正一派为主,兼收其他流派。正一派是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以“符箓斋醮”为特色,擅长驱邪、祈福。全椒县著名道士齐大师就是正一派弟子,他在龙虎山传度(正一派的入道仪式),并奏职(获得道教神职),是名副其实的正一法师。齐大师先后拜师学习元皇派、华光派、圆光派等道法,擅长算事业、婚姻、起名改名,在民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 元皇派:擅长“驱邪镇宅”,通过画符、念咒等方式,帮助民众解决“撞邪”“闹鬼”等问题。
- 华光派:擅长“治病消灾”,通过符水、推拿等方式,治疗民众的常见病。
- 圆光派:擅长“预测未来”,通过“圆光术”(一种道教法术),帮助民众了解自己的运势。
齐大师的传承体现了全椒道教的多元性,也反映了道教文化在民间的适应性——不同流派的道法满足了民众不同的需求,使道教文化得以在全椒延续。
五、全椒道教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全椒道教的传承呈现出规范化、多元化的特点。
1. 道教协会的规范化管理
全椒县道教协会成立于1998年,负责管理境内的道教事务。协会定期举办“道教教职人员培训班”,邀请省道教协会的专家授课,内容包括道教经典、道法仪式、宗教政策等,提高教职人员的专业水平。2022年,协会举办了“传承屈原文化 弘扬爱国精神”书画笔会,将道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文艺爱好者参与。笔会现场,道士们书写了“爱国爱教”“道法自然”等书法作品,表达了道教徒的爱国情怀。
2. 教职人员的传承
全椒县的道教教职人员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大多是正一派弟子,在龙虎山传度后回到家乡传承道教文化。例如,齐大师的弟子们不仅学习道法,还学习中医、书法等技能,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传播道教文化。此外,全椒县道教协会还与龙虎山道教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教职人员前往龙虎山学习,确保道教传承的正统性。
3. 民间的传承:道士与民众的互动
在全椒民间,道士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每到春节,道士们会到民众家中“送福”,写“福”字、画“太平符”;在丧葬仪式中,道士们会做“道场”,超度亡灵;在“走太平”民俗中,道士们会在太平桥旁设坛,为民众免费写“太平符”。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也让道教文化融入了日常生活。
六、结语
全椒道教文化历经千年,从唐代的神仙洞到今天的太神宫,从“走太平”的民俗到道士的多元传承,始终扎根于全椒的土地。它不仅是全椒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代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全椒道教文化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例如,全椒县道教协会举办的“传承屈原文化 弘扬爱国精神”书画笔会,将道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道士们通过社交媒体传播道教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道教的内涵。这些尝试都表明,全椒道教文化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正如全椒县道教协会会长所说:“道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道教文化的魅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椒道教文化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全椒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省宗教事务局. 省道教协会赴滁州调研道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工作[J]. 安徽民族宗教, 2021.
2. 搜狐网. 藏在唐诗里的千年神山寺 – 全椒县[EB/OL]. 2020.
3. 列表网. 滁州全椒当地算事业婚姻 起名改名找慈慧道长 – 滁州列表网[EB/OL]. 2023.
4. 全椒县人民政府. 千年古县 儒乡全椒[EB/OL]. 2022.
5. 《全椒县志》编纂委员会. 全椒县志[M]. 合肥: 黄山书社, 1998.
6. 《滁州府志》编纂委员会. 滁州府志[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