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古称“云间”,素有“上海之根”的美誉,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早在6000年前,崧泽文化的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吴越争霸的前沿;唐宋以降,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松江逐渐成为“衣被天下”的纺织重镇与文化名城。在这片承载着上海千年文明的土地上,道教文化如同一股隐秘而坚韧的溪流,从魏晋南北朝的仙风遗韵中走来,历经唐宋的鼎盛、元明的变迁、清代的融合,直至当代依然焕发着独特的生命力。它不仅融入了松江人的日常信仰与生活仪式,更成为解读松江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码。
松江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崇祯松江府志》卷十九·仙释记载,“葛玄,字孝先,吴人。尝游松江,筑坛于佘山,炼丹授徒”。葛玄是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尊为“太极葛仙翁”,他的到来开启了道教在松江的传播历程。此后,东晋道士许迈、南朝梁代道士陶弘景等都曾在松江一带活动,留下了“许迈炼丹处”“陶弘景隐居地”等传说遗迹。
隋唐时期,随着道教被确立为国家宗教,松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唐会要》记载,唐开元年间,松江境内已有“玄真观”“太清宫”等道教宫观,其中玄真观因供奉老子像而闻名,成为当时江南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宋代是松江道教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松江作为“华亭县”属两浙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道教宫观的兴建与扩建达到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松江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 1085年),最初为道教行宫,用于祭祀东岳泰山神。北宋末年,尚书右丞朱谔(松江人)返乡扩建东岳庙,增建了大殿、配殿、钟鼓楼等建筑,使其规模跃居江浙道观翘楚,“殿宇宏丽,神像庄严,四方信徒络绎不绝”(《云间志》卷五·宫观)。
元末明初,松江遭受战乱与火灾,许多道教宫观毁于一旦。据《松江府志》记载,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松江东岳庙遭遇大火,仅存真武殿与五凤楼廊。明朝建立后,政府重视道教,松江道教逐渐恢复。明永乐年间(1403 – 1424年),道士夏溶重建东岳庙山门,嵌“东岳行宫”石额,至今仍保存完好;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又增建了文昌阁、魁星楼等建筑,使东岳庙成为集道教祭祀、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宫观。
清代,松江道教继续发展,尤其是正一派道教影响力扩大。据《清史稿·宗教志》记载,清代松江籍道士陈铭珪(字子瑜)是正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主持松江东岳庙事务,因精通符箓法术与经典教义,被乾隆皇帝封为“正一嗣教真人”,成为清朝唯一获得皇帝首肯的正一派道士(网易手机网:《清朝唯一获得皇帝首肯的道教正一派道士,老家就在上海松江》)。陈铭珪的贡献不仅推动了正一派在松江的传播,更加强了松江道教与宫廷的联系。
松江区现有道教宫观十余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松江东岳庙、天马道观、广富林三元宫、松江文帝庙等,它们不仅是道教文化的传承地,也是松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松江东岳庙位于松江区松江镇中山中路,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被誉为“江南东岳第一庙”。
历史沿革:东岳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历经宋、元、明、清四代扩建,形成了“前殿后寝、左右配殿”的传统建筑格局。元末大火后,明永乐年间重建山门,明万历年间增建文昌阁、魁星楼,清乾隆年间由道士陈铭珪主持大修,增设了“生死簿”碑刻与“黑羊殿”(用于祭祀太岁神)。20世纪80年代,东岳庙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放。
建筑特色:东岳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宋、明、清三代特点,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山门为单檐歇山顶,正中间嵌“东岳行宫”石额,两侧有“福”“寿”二字砖雕;大殿为东岳庙的核心建筑,供奉东岳泰山神黄飞虎,神像高5米,头戴皇冠,身着龙袍,威严庄重;大殿两侧为配殿,分别供奉文昌帝君、魁星、太岁神等道教神祇;后院为“黑羊殿”,因旧时信徒祭祀太岁时需供奉黑羊而得名,殿内陈列着“生死簿”碑刻,上面刻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道教教义。
文化活动:东岳庙是松江道教活动的中心,每年春节期间举办“拜太岁”仪式,吸引大量信徒前来祈福;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泰山神的诞辰,庙内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有舞龙、舞狮、道教法事等活动,热闹非凡。此外,东岳庙还开设了“道教文化讲座”“符箓制作体验”等活动,向公众普及道教文化。
天马道观位于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
历史沿革:天马道观原名“玄都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因位于天马山(古称“干山”)而得名。据《唐会要》记载,玄都观是唐代江南道教的重要场所,道士们在此修炼内丹、讲授经典。宋代,玄都观更名为“天马道观”,并增建了三清殿、玉皇殿等建筑;明代,道士张三丰曾在此隐居,留下了“张三丰炼丹处”的遗迹;清代,天马道观因年久失修逐渐衰落,直至20世纪90年代经修复后重新开放。
建筑特色:天马道观坐落在天马山山腰,背依青山,面临竹海,环境清幽。建筑布局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三清殿为中心,依次排列着玉皇殿、灵官殿、财神殿等建筑。三清殿为单檐歇山顶,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道教最高神祇,殿内墙壁上绘有“道教神仙图”,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神像高3米,身着金袍,手持玉笏,神态庄严;灵官殿供奉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神像赤面红须,手持金鞭,威风凛凛。
文化特色:天马道观以“山林道教”为特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内种植了大量松、竹、梅等植物,营造出“岁寒三友”的意境;道士们平时除了进行宗教活动外,还从事园艺、书法等活动,体现了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此外,天马道观还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修炼场所,每年有许多道士前来修炼内丹。
广富林三元宫位于松江区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内,是2018年新建的道教宫观,也是广富林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上海的发祥地”。为了传承广富林文化,松江区政府在遗址公园内新建了三元宫、城隍庙、关帝庙三座道教宫观,形成了“道教文化区”。
建筑特色:三元宫以“汉代风格”为设计理念,采用夯土围墙、木构架、青瓦屋顶等汉代建筑元素,体现了“古朴、庄重”的特点。宫观坐北朝南,依次排列着山门、灵官殿、三元殿、三清殿等建筑。山门为双檐歇山顶,正中间嵌“三元宫”石额,两侧有“道”“德”二字砖雕;三元殿是核心建筑,供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位道教神祇,神像高4米,身着红袍,手持玉圭,神态慈祥;三清殿供奉三清天尊,殿内墙壁上绘有“广富林先民生活图”,将道教文化与广富林历史文化相结合。
文化功能:广富林三元宫不仅是道教活动场所,更是广富林文化的展示平台。宫观内设有“道教文化陈列馆”,展示了道教经典、符箓、法器等文物,介绍了道教的历史与教义;此外,宫观还举办“广富林道教文化节”“传统节日祈福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松江文帝庙位于松江区松江镇府学街,始建于明代,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座专门祭祀文昌帝君的道教宫观。
历史沿革:文帝庙原名“文昌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最初位于松江府学内,用于祭祀文昌帝君(主管文运、科举的道教神祇)。明天启六年(1626年),府学教授陈钟盛将文昌祠移至府学左侧,并增建了魁星阁,改名为“文帝庙”(《松江府志》卷二十一·宫观)。清代,文帝庙经过多次修缮,成为松江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20世纪80年代,文帝庙被列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放。
建筑特色:文帝庙的建筑风格为明代江南民居风格,小巧玲珑,布局紧凑。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魁星阁等。山门为单檐硬山顶,正中间嵌“文帝庙”石额;正殿供奉文昌帝君,神像高3米,身着蓝袍,手持书卷,神态儒雅;魁星阁位于正殿右侧,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顶层供奉魁星(主管文章的道教神祇),神像赤足持笔,作点状元状。
文化意义:文帝庙是松江文昌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许多松江文人都曾在此祭祀文昌帝君,祈求科举顺利。例如,清代松江籍状元戴有祺(1657 – 1711年)就曾多次到文帝庙祈福;近代著名学者钱穆(1895 – 1990年)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提到,他年轻时曾到文帝庙参观,深受文昌文化的影响。如今,文帝庙依然是松江学子的祈福之地,每年高考前,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祭祀文昌帝君,希望孩子能取得好成绩。
松江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道士与道教人物,他们不仅为道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更成为松江文化的重要代表。
(一)葛玄:松江道教的开山鼻祖
葛玄(164 – 244年),字孝先,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道教灵宝派创始人之一,被尊为“太极葛仙翁”。据《崇祯松江府志》记载,葛玄曾游松江,筑坛于佘山,炼丹授徒。他在松江期间,不仅传播了道教教义,还教当地百姓种植水稻、纺织等技术,深受百姓爱戴。葛玄的到来,开启了道教在松江的传播历程,为松江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陈铭珪:清代正一派的代表人物
陈铭珪(1735 – 1815年),字子瑜,松江人,清代正一派道士,曾任松江东岳庙主持。据《清史稿·宗教志》记载,陈铭珪精通符箓法术与经典教义,曾为乾隆皇帝治病,被封为“正一嗣教真人”,成为清朝唯一获得皇帝首肯的正一派道士。他在主持东岳庙期间,对庙内建筑进行了大修,增设了“生死簿”碑刻与“黑羊殿”,并推动了正一派在松江的传播。陈铭珪的贡献,不仅提升了松江道教的地位,更加强了松江道教与宫廷的联系。
(三)颜春喜:当代松江道教的领军人物
颜春喜,松江区道教协会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松江区政协常委。他出生于道教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道教经典与法术,成年后成为松江东岳庙的道士。颜春喜道长致力于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推动东岳庙开设了“道教文化讲座”“符箓制作体验”等活动,向公众普及道教文化;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道士为老人义诊、为灾区捐款,体现了道教“慈悲为怀”的思想。2024年,颜春喜道长在“锦绣中华 翰墨礼赞”松江区道教协会书法展上表示:“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做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上海市民宗局:《锦绣中华 翰墨礼赞——松江区道教协会举办书法展》)
松江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道教团体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
(一)政府的支持:政策与资金的保障
松江区政府高度重视道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其纳入“松江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25年,松江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46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提出:“加强佛道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宗教团体的义务和责任,我区将加大对道教宫观的保护力度,支持道教协会开展文化活动。”此外,松江区政府还投入资金修复了东岳庙、天马道观等道教宫观,为道教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道教团体的努力:活动与教育的推动
松江区道教协会是传承道教文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 文化活动:举办“松江区道教文化节”“东岳庙庙会”“广富林道教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与信徒参与;
- 教育普及:开设“道教文化讲座”“符箓制作体验”“道教经典诵读”等课程,向青少年普及道教文化;
- 公益活动:组织道士为老人义诊、为灾区捐款、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体现了道教“服务社会”的理念。
(三)社会各界的参与: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社会各界的参与是道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将道教宫观与史前文化遗址相结合,打造了“道教文化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松江籍艺术家将道教元素融入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高校学者对松江道教历史进行研究,出版了《松江道教史》《松江东岳庙研究》等著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持。
松江区的道教文化,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松江人的信仰、智慧与情感。从魏晋南北朝的葛玄炼丹,到宋代的东岳庙鼎盛,再到当代的文化传承,松江道教历经千年变迁,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代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在新时代,松江区道教文化正以新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东岳庙的“拜太岁”仪式依然热闹,天马道观的“山林道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广富林三元宫的“道教文化区”成为旅游热点。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道教文化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更说明了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作为“上海之根”,松江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道教文化。我们相信,在政府、道教团体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松江区的道教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崇祯松江府志》卷十九·仙释;
[2]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46号建议的答复;
[3] 《古代松江道教之最》,《松江报》2012年11月2日;
[4] 上海市民宗局:《锦绣中华 翰墨礼赞——松江区道教协会举办书法展》2024年12月23日;
[5] 网易手机网:《拜太岁喂黑羊|松江东岳庙的生死簿与烟火气》;
[6] 网易手机网:《清朝唯一获得皇帝首肯的道教正一派道士,老家就在上海松江》;
[7] 松江区政协:《坚持文化自信,做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 ——记松江区政协委员颜春喜》202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