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连云港市灌云县道教

连云港市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接沭阳,南连灌南,北邻海州。这片“东海福地、北方水乡”不仅拥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大伊山胜景,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记忆。从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信仰到元明时期的道观兴盛,从民间传说中的神仙踪迹到现代景区的道教活动,道教文化如一条隐脉,贯穿于灌云的历史与民俗之中,成为当地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历史渊源:从原始信仰到宗教形成

 

灌云的道教文化根脉可追溯至史前时期的原始自然崇拜。位于大伊山东麓的大伊山石棺墓遗址(距今约6500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石棺墓群之一,其墓葬形式与信仰内涵为道教的起源提供了原始素材。遗址中,62座墓葬均采用天然石板拼接成棺,墓主头向一致朝向西北(可能与太阳崇拜或祖先信仰有关),随葬品多为陶制容器与石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这种对生命延续的追求,与道教“长生不老”的核心观念有着潜在的文化关联。 

进入文明时代,灌云境内的方士活动逐渐活跃。据《连云港市道教》记载,隋代已建有郁林观(今属海州区,但历史上曾属灌云地域),这是灌云周边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唐代以后,随着道教被统治者推崇为“国教”,灌云的道教活动进一步发展,民间出现了“三元庙”等供奉道教神灵的场所(如唐代兴盛的三元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对应“三元节”)。 

元明两代是灌云道教的鼎盛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如元代尊道教全真派为“国教”,明代朱元璋推崇正一道),灌云境内道观林立,道士人数激增。据《可圈可点题库·连云港道教庙宇》记载,当时灌云有“十余座道观”,其中以吕祖庙(今属连云港市区,但历史上与灌云道教联系密切)最为著名,其建筑规模宏大,集正堂、戏楼、罩棚于一体,成为当地道教活动的中心。 

清代以后,灌云道教逐渐衰落。乾隆年间,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抑制(如禁止新建道观、限制道士数量),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许多道观被毁,道士流离失所。至近代,灌云的道教活动仅保留于民间,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三、主要道观与遗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一)夹谷圣境景区:道教文化的现代载体

夹谷圣境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灌云县西北部,是灌云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道教文化场所。景区依托夹谷山的自然景观,融合道教建筑与文化元素,成为“苏北道教文化的重要窗口”(据《攸游日记·连云港市夹谷圣境景区介绍》)。 

景区的核心建筑为三清殿,采用传统道教宫观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朱红立柱,殿内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两侧配殿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神灵。殿外有“道家文化长廊”,展示道教经典《道德经》《太平经》的选句,以及道教历史人物(如老子、庄子、张道陵)的画像。 

此外,景区内还有仙人洞(传说为古代道士修炼之处)、炼丹炉(仿汉代炼丹设备)等遗迹,生动再现了道教“修炼成仙”的文化内涵。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诞辰),景区会举办“道教文化庙会”,吸引周边民众前来祈福、参与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道教音乐表演)。

(二)大伊山:道教遗迹的“活化石”

大伊山是灌云的“母亲山”,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除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山上还有多处与道教相关的遗迹: 

  • 梅花鹿岩画群(元代):位于大伊山的大山圩、大龟腰山、小山圩等地,共发现3处梅花鹿岩画。岩画中的梅花鹿形态各异,有的奔跑、有的静立,旁边刻有“福”“寿”等汉字。据《博雅旅游网·连云港市灌云县文物古迹介绍》,梅花鹿在道教中象征“仙兽”(如南极仙翁的坐骑),这些岩画可能是元代道士或信众为祈求长寿而刻。 
  • 伊尹隐居处:大伊山因“华夏第一贤相”伊尹隐居于此而得名。传说伊尹曾在山上修炼道家法术,后辅佐商汤灭夏。山上至今保留有“伊尹洞”(传说为伊尹修炼的洞穴),洞内有石桌、石凳等遗迹,吸引不少道教信众前来朝拜。

 

 

四、本土道士与民俗:道教文化的民间传承

 

灌云的道教文化不仅存在于宫观与遗迹中,更融入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历史上的本土道士

由于文献记载有限,灌云历史上著名的道士多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例如,张道长(明代):传说他在大伊山修炼多年,擅长“驱邪治病”,曾用道教法术帮助村民化解旱灾,被尊为“活神仙”。其事迹至今仍在灌云民间流传,成为“道士救民”的经典传说。 

(二)民间道教民俗

灌云的道教文化不仅存在于宫观与遗迹中,更融入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是道教的重要节日。灌云民众会在这三天祭祀“三元大帝”(天官、地官、水官),祈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祭祀活动通常在家庭中进行,摆放水果、糕点等供品,焚烧纸钱,默念祈福语。 
  • 庙会活动:除了夹谷圣境的庙会,灌云还有大伊山庙会(农历四月初八)、潮河湾庙会(农历五月初五)等,这些庙会均融合了道教元素(如供奉道教神灵、表演道教音乐)。例如,大伊山庙会期间,会有“道士做法事”的环节,为民众祈求平安、丰收。 
  • 人生礼仪:在灌云的传统婚礼、葬礼中,也能看到道教的影响。例如,婚礼上会请道士“占卜吉日”,葬礼上会请道士“超度亡灵”(念诵《道德经》《往生咒》),这些仪式均源于道教的“趋吉避凶”观念。

 

 

五、结语

 

灌云的道教文化是一部“活的历史”,它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信仰走来,历经隋代的道观建立、元明的鼎盛、清代的衰落,最终融入民间生活,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夹谷圣境等道教景区的开发,灌云的道教文化正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正如大伊山石棺墓所承载的“生命延续”信仰,灌云的道教文化始终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在未来,灌云的道教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资料

1. 博雅旅游网. 大伊山石棺墓[EB/OL]. 

2. 攸游日记. 连云港市夹谷圣境景区 – 3A级景区介绍[EB/OL]. 

3. 可圈可点题库. 连云港道教庙宇(五篇)[EB/OL]. 

4. 灌云县人民政府.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伊山景区[EB/OL]. 

5. 个人简历网. 连云港市灌云县5个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排行榜[EB/OL].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