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地处江苏省南部,北倚长江,南连天目山,西接茅山,山清水秀,钟灵毓秀。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江南明珠”天目湖的旖旎风光,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自传入溧阳以来,便与当地的山水人文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道教传统。从千年古观的晨钟暮鼓,到民间习俗的潜移默化,道教文化如一条隐形的脉络,贯穿于溧阳的历史与当下,成为这座城市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传入溧阳的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溧阳县志》记载,西晋太始年间(265 – 274),溧阳境内便已有道教活动的痕迹,当时的道士多选择在天目山、茅山周边的幽林深谷中修行,寻求与自然的契合。东晋时期,随着茅山道教的兴起(茅山被列为道教“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溧阳因紧邻茅山,成为茅山道教向江南传播的重要通道。许多茅山道士沿天目山北麓进入溧阳,设立道坛,传教布道,使得道教在溧阳逐渐生根发芽。
唐代是溧阳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始祖,道教被列为国教,溧阳境内的道观建设迎来高潮。据《唐会要》记载,唐开元年间(713 – 741),溧阳建有“天目观”“玉虚观”等多座道观,其中“天目观”位于天目湖旁,因环境清幽,成为当时江南著名的道教修行胜地。诗人李白曾游天目观,留下“天目山高几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诗句,足见其影响力。
宋代以后,溧阳道教虽经历了一些波折(如南宋时期因兵火毁去部分道观),但整体仍保持稳定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民间信仰的融合,道教与溧阳的民俗文化进一步结合,许多道观成为当地民众祈福、祭祀的重要场所,如东岳庙、城隍庙等,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道教特色。
东岳庙位于溧阳市区西北部,是溧阳现存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宫观之一。据《溧阳县志》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 1085),初名“东岳行宫”,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修缮,至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规模宏大,殿宇巍峨,有“江南东岳第一庙”之称。
东岳庙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依次为山门、正殿、后殿、偏殿等,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山门为石木结构,上书“东岳庙”三个鎏金大字,两侧立有石狮子,气势庄严。正殿为东岳大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3米的东岳大帝塑像,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神情威严。殿内两侧墙壁上绘有“东岳大帝出巡”“十殿阎王”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东岳庙的文化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东岳大帝作为道教中的“泰山神”,主掌人间生死、贵贱祸福,同时也负责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在东岳庙的祭祀活动中,“孝”是核心主题之一,许多民众前来为父母祈福,希望东岳大帝保佑父母健康长寿。此外,东岳庙还保留着传统的“庙会”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来自周边地区的民众都会齐聚东岳庙,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包括舞龙、舞狮、道教音乐表演等,场面十分热闹。
天目观位于天目湖风景区内,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是溧阳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据《天目山志》记载,天目观原名“上清观”,因位于天目山北麓,后改名为“天目观”。唐代时期,天目观是茅山道教的分支,许多道士在此修行,研究道教经典,如《道德经》《上清经》等。
天目观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道观坐落在天目湖旁的山坡上,四周绿树环绕,湖水清澈,环境清幽。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玉皇殿、道士房等,均为传统的江南园林风格,白墙黑瓦,飞檐翘角,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三清殿内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道教至尊,塑像栩栩如生,神态安详。玉皇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两侧立有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等神像,气势恢宏。
天目观的修行传统独特,强调“道法自然”。道士们每天清晨都会在湖边打坐,吸收天地之灵气;傍晚则在观内诵经,参悟道教哲理。此外,天目观还保留着传统的“斋醮”仪式,用于祈福、超度等,仪式过程中使用道教音乐(如古筝、笛子、锣鼓等),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除了东岳庙和天目观,溧阳还有许多小型道观,如城隍庙、土地庙等,这些道观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城隍庙位于溧阳市区中心,始建于明代,供奉城隍爷,主掌地方治安、善恶报应。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民众都会前往城隍庙烧香祈福,希望城隍爷保佑地方平安。土地庙则分布在溧阳的乡村地区,供奉土地公、土地婆,主掌农业丰收、家庭幸福,是农民们日常祭祀的重要场所。
张三丰是明代著名的道教道士,武当派创始人,相传他曾在溧阳天目山修行。据《张三丰全集》记载,张三丰于明洪武年间(1368 – 1398)游至天目山,见此处山水清幽,便在天目观住下,修行长达三年。期间,他不仅研究道教经典,还创立了“武当太极拳”的雏形,将道教的“阴阳调和”理念融入武术之中。张三丰在溧阳的修行经历,为溧阳道教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至今仍被当地民众传颂。
尹信慧道长是常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溧阳市东岳庙主持,也是江苏省道教协会的重要成员。他出生于溧阳的一个道教家庭,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道教经典和仪式,成年后成为一名正式道士。尹信慧道长致力于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主持修缮了东岳庙、天目观等多座道观,恢复了传统的道教仪式(如斋醮、庙会等),并积极开展道教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道教人士前来溧阳参观访问。此外,他还撰写了《溧阳道教史》《东岳庙志》等著作,系统梳理了溧阳道教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人研究溧阳道教提供了重要资料。
道教文化在溧阳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道观的建筑与仪式中,更渗透于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例如,溧阳的春节习俗中,有“接灶神”“贴春联”等活动,其中“接灶神”便源于道教信仰(灶神主掌家庭饮食与善恶);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民众会前往道观烧香,超度祖先亡灵,这一习俗也与道教的“地府”观念密切相关。此外,溧阳的许多民间艺术(如舞龙、舞狮、道教音乐等),也融入了道教元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溧阳市政府高度重视道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道观的保护与修缮,如对东岳庙、天目观等重点道观进行了全面修复,恢复了其历史原貌;二是挖掘道教文化资源,将道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如天目湖风景区推出了“道教文化之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三是开展道教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开设道教文化课程,介绍道教的历史、经典与伦理道德,培养青少年对道教文化的兴趣。
此外,溧阳市道教协会也积极推动道教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宣传道教文化,举办“道教文化讲座”“道教音乐表演”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道教文化的传承。
溧阳道教文化是江南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溧阳的历史记忆,融合了山水人文的特色,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从千年古观的晨钟暮鼓,到民间习俗的潜移默化,道教文化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溧阳人的心灵。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溧阳道教文化正以新的形式焕发出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与道教界的共同努力下,溧阳道教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溧阳县志》,溧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2年版。
2. 《天目山志》,天目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编,2005年版。
3. 《张三丰全集》,(明)张三丰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
4. 《溧阳道教史》,尹信慧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 《江南道教文化研究》,李丰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 江苏省道教协会官网相关资料,2023年。
7. 溧阳市东岳庙官网相关资料,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