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是合肥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如众兴水库、浮山),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肥东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从元末明初的马政寺传说,到近代重建的梅山庙,再到当代道教协会的规范发展,道教文化已融入当地民俗生活,成为肥东县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主要道观、道士传承、民俗融合等方面,系统介绍肥东县道教的发展脉络与当代面貌。
二、肥东县道教的历史渊源
肥东县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与安徽整体道教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安徽是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山、天柱山等名山历来是道教修炼的圣地(如黄山传说黄帝在此飞升,天柱山有周代仙人匡续的遗迹)。肥东县虽无著名仙山,但因紧邻合肥市区,受周边道教文化影响较深。
据《肥东县志》记载,明代以来,肥东县境内开始出现道教宫观,主要供奉民间信仰的女神(如娘娘、观音),这与当时江淮地区“重女仙、信感应”的民俗传统有关。元末战乱时期,民间流传“马氏娘娘救济百姓”的传说,成为肥东县道教宫观的重要起源(如马政寺的建立)。清代至民国时期,肥东县道教逐渐发展,形成了“以宫观为中心,以庙会为纽带”的传播模式,信众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
三、肥东县主要道教宫观
肥东县现有道教场所4处(马政寺、浮山道观、梅山庙、泉山道观),其中以马政寺最为著名,是合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分别介绍各宫观的情况:
(一)马政寺:“娘娘信仰”的活态传承
1. 历史沿革
马政寺位于肥东县众兴乡华光社区,毗邻众兴水库(国家中型水库),始建于明代初期。传说元末时期,朱元璋之妻马氏(即“马政娘娘”)曾在此地放粮赈灾,拯救了无数饥民。当地百姓为纪念她,便在其赈粮处建立了“马政寺”,供奉马氏娘娘。
明清时期,马政寺多次扩建,成为肥东县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抗战时期,寺庙毁于战火,仅存部分地基。1980年代,当地信众自发筹资重建,恢复了娘娘殿、山门、厢房等建筑。2010年,马政寺被列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娘娘信仰”的重要传承基地。
2. 建筑特色
马政寺占地约80亩,建筑风格以明清民间建筑为主,融合了道教与民俗元素:
- 娘娘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顶为歇山顶,覆盖青瓦,正脊上装饰有龙、凤等吉祥图案。殿内供奉马政娘娘塑像,两侧为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等民间女神。
- 山门:位于寺庙南端,为单檐歇山顶,门楣上挂有“马政寺”匾额(由当地书法家题写)。山门两侧立有石狮子,象征守护神灵。
- 厢房:分布在娘娘殿两侧,为道士居住和信众休息的场所,建筑风格简洁,墙面为青砖黛瓦。
3. 文化活动
马政寺的核心文化活动是农历三月初三庙会,这一传统已延续数百年。庙会期间,信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焚香祈福、拜谒娘娘,同时举办民间文艺表演(如舞龙、舞狮、黄梅戏)、物资交流(售卖香火、小吃、手工艺品)等活动。2017年,马政寺庙会被列为“肥东县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主题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和谐”,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参与。
(二)浮山道观:隐于山林的修行圣地
1. 具体位置与历史背景
浮山道观位于肥东县浮山镇,坐落在浮山之巅(海拔约200米),是安徽省内较为著名的道教修行场所。
浮山是肥东县的著名山脉,因“山浮于水”(山下有浮山湖)而得名。浮山道观始建于清代中期,由当地道士募资修建,最初为“浮山庙”,主要供奉太上老君。民国时期,道观因战乱一度荒废,1990年代由道教协会修复,更名为“浮山道观”。
2. 修行传统
浮山道观以内丹修炼为主要传统,注重“性命双修”(性指精神,命指身体)。道士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每天清晨做早课(诵《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上午修炼内丹(如打坐、调息),下午处理道观事务或接待信众。
3. 著名道士
近代以来,浮山道观涌现出多位著名道士,其中以王常道长(1920 – 2005)最为知名。王常道长出生于肥东县农民家庭,16岁入浮山道观修行,师从著名内丹大师张道陵(非汉代张道陵,为近代道士)。他一生致力于内丹研究,著有《浮山内丹要诀》一书,对安徽道教界影响深远。
(三)梅山庙:抗战后重建的民俗道观
1. 重建情况
梅山庙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梅山村,坐落在梅山山顶(海拔约150米),是一座民间道教小庙。
梅山庙始建于1865年(清代同治四年),最初为当地百姓供奉“梅山娘娘”(传说为守护山林的女神)的场所。抗战时期,寺庙被日军烧毁,仅存残垣断壁。1985年,当地信众集资重建,恢复了正殿、偏殿等建筑。2000年,梅山庙被列为“肥东县文物保护点”。
2. 供奉神灵
梅山庙的主要供奉对象是梅山娘娘,此外还供奉土地公、财神等民间神灵。梅山娘娘的塑像为女性,身着古装,手持宝剑,象征“守护山林、保境安民”。
3. 民俗关联
梅山庙与当地民俗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山林祭祀和丰收祈福方面。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村民会前往梅山庙祭祀梅山娘娘,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村民若遇到山林纠纷或疾病,也会到庙中求签问卜,寻求神灵的指引。
(四)泉山道观:低调的当代道教场所
1. 历史背景
泉山道观位于肥东县泉山乡,坐落在泉山脚下(海拔约100米),是一座当代重建的道教宫观。
泉山道观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当时有一位道士在泉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小庙,供奉太上老君。解放后,庙被拆除,改为农田。2010年,当地道教协会筹资重建,命名为“泉山道观”。
2. 现状
泉山道观规模较小,占地约5亩,主要建筑有正殿(供奉太上老君)、山门、厢房。目前有2名道士驻锡,主要从事日常修行和接待信众。由于位置偏远,泉山道观的知名度较低,主要吸引周边村民前来祈福。
四、肥东县道教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与当代道士
肥东县历史上的道士多为民间道士,主要从事符箓、斋醮(即做道场)等活动,服务于当地民众的婚丧嫁娶、祈福消灾。近代以来,随着道教协会的成立,道士的身份逐渐规范化,开始接受系统的道教教育。
据肥东县道教协会2023年统计,全县现有道士8人(其中男道士5人,女道士3人),年龄在30 – 60岁之间。这些道士大多来自肥东县本地,其中3人毕业于安徽省道教院校(如安徽道教培训中心),具备一定的道教理论知识。
(二)道教协会的作用
肥东县道教协会成立于2017年,是合肥市最早成立的县级道教协会之一。协会的主要职责是规范道观管理、传承道教文化、服务信众。
近年来,协会开展了多项活动:
- 道观规范化建设:指导马政寺、浮山道观等场所完善管理制度,如建立财务公开制度、道士考核制度。
- 道教文化培训:每年举办道教知识培训班,邀请省内外道教专家授课,内容包括《道德经》解读、内丹修炼、斋醮仪式等。
- 公益活动:组织道士参与赈灾捐款、扶贫济困等活动,如2021年河南洪灾期间,协会发动信众捐款10万元。
(三)道教与民俗的融合
肥东县道教文化与当地民俗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节日融合:道教节日(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初三上巳节)与当地民俗节日结合,形成了“庙会 + 民俗”的模式(如马政寺庙会)。
- 仪式融合:道教的斋醮仪式(如超度法会、祈福法会)成为当地民众婚丧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老人去世后,家属会请道士做“超度道场”。
- 信仰融合:道教神灵与民间信仰神灵(如土地公、财神)共同供奉,形成了“多神共祀”的格局(如梅山庙)。
五、结论
肥东县道教文化具有历史悠久、民俗特色鲜明的特点。从明代的马政寺到当代的浮山道观,道教始终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成为肥东县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道教协会的成立和规范化建设,肥东县道教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趋势。未来,我们期待肥东县道教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 肥东县人民政府. 众兴乡简介[EB/OL]. (2023 – 05 – 01). https://www.feidong.gov.cn/public/18961/105861523.html.
2. 肥东文明网. 肥东县马政寺文化旅游庙会圆满成功[EB/OL]. (2017 – 04 – 05). http://www.fdwmw.gov.cn/portal/article/index.html?id = 6466.
3. 买购网. 肥东马政寺介绍[EB/OL]. (2022 – 10 – 01). https://www.maigoo.com/citiao/66888.html.
4. 合肥市道教协会. 肥东县道教发展报告[R]. 2023.
5. 《肥东县志》编纂委员会. 肥东县志[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