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地铁上,年轻白领盯着手机里的工作群消息,手指在“收到”和“再补充一句”之间犹豫;深夜的写字楼里,职场新人反复修改简历,只为符合招聘软件上“最优候选人”的标签;茶水间的闲聊中,同事们攀比着薪资、职级和孩子的学区房,笑声里藏着难以掩饰的焦虑。这是当代职场的典型场景,也是“内耗型人格”的集体画像。
根据《202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数据,超过60%的职场人表示“经常因担心他人评价而失眠”,52%的受访者承认“会为了迎合同事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的比例更是高达47%。这些数据背后,是一种共同的精神困境: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价值判断,越来越依赖外界的标准,而非内心的真实需求。
讨好型内耗的本质,是“他者凝视”下的自我异化。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他人即地狱”,当我们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的评价时,就会陷入“为他人而活”的牢笼——同事的一个眼神、领导的一句批评、社交媒体上的一条点赞,都能成为搅动情绪的风暴。无效攀比焦虑的根源,则是“社会比较理论”的异化:当我们用财富、地位等外部指标定义成功时,永远会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焦虑便成为无法摆脱的阴影。而自我价值迷失,更是“向外求”的终极困境——当我们拼命追逐外界的认可,却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最终活成了“别人希望的样子”,而非“自己本来的样子”。
面对职场内耗的困境,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向内求”的解决方案。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先天的道德判断标准,这就是“良知”。它像一面镜子,能照见是非善恶,也能指引人生方向。
(一)“本心为万物尺度”:打破外界评价的枷锁
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句话的核心,是强调内心的良知才是判断事物的最终标准,而非外界的权威、传统或他人的评价。对于职场人来说,这意味着要学会“放下别人的期待”:当同事要求你帮忙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问问自己的良知——“这是不是我应该做的?”;当领导批评你时,问问自己的良知——“我有没有尽力?”;当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模板”让你焦虑时,问问自己的良知——“这是不是我想要的?”
(二)“向内省察”:照见内心的虚妄
王阳明主张“事上磨练”,通过日常事务的反思,来发现内心的“私欲”。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职场中的内耗,往往源于“私欲”的遮蔽——想讨好别人的私欲,想超过别人的私欲,想得到更多的私欲。通过“向内省察”,我们能看清这些私欲的本质:讨好别人是为了获得认可,攀比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追逐名利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当我们照见这些虚妄,就能从“被私欲驱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三)“知行合一”:用行动化解纠结
王阳明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良知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行动。对于职场内耗者来说,“知行合一”意味着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就用心备课、关爱学生;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就认真写代码、解决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就专注于产品、服务客户。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该做的事”上,就不会再为“别人的评价”“未得到的东西”而纠结。
张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曾经是典型的“讨好型内耗者”:为了让同事喜欢自己,她经常加班帮别人做项目;为了让领导认可自己,她反复修改方案,即使知道有些修改是不必要的;为了让家人骄傲,她拼命追求晋升,却越来越不开心。直到有一次,她读到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做这些事,是因为我想做,还是因为别人想让我做?”
后来,张敏开始尝试“向内求”:当同事要求帮忙时,她会先考虑自己的工作进度,再决定是否帮忙;当领导提出修改意见时,她会认真分析,若认为自己的方案更合理,就会据理力争;当家人催她晋升时,她会说:“我更在意的是,我做的产品能不能帮到用户。”慢慢的,张敏发现自己的内耗减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更开心了。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与当代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不谋而合。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归属(relatedness)。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产生内在动机,从而获得幸福感。“致良知”中的“本心为万物尺度”,对应“自主”需求——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向内省察”对应“胜任”需求——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知行合一”对应“归属”需求——通过有意义的行动,实现与他人、与社会的连接。
1. 建立“良知清单”:每天晚上花10分钟,反思自己当天的行为,问自己:“我做了哪些符合良知的事?”“我做了哪些违背良知的事?”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2. 设置“边界线”:对于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学会说“不”;对于他人的评价,学会“选择性倾听”——只接受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意见。
3. 专注“当下事”: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工作上,比如写一份报告、开一个会议、解决一个问题,避免想“未来的晋升”“别人的看法”等无关的事。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方立得住。”职场内耗,其实是一种“成长的阵痛”——当我们试图用外界的标准定义自己时,必然会经历冲突与纠结。而“致良知”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从“向外求”转向“向内求”,在坚守本心的行动中,实现职业成长与精神自由。
对于当代职场人来说,“致良知”不是要我们放弃追求,而是要我们“清醒地追求”——追求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东西,追求那些能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东西。当我们学会“守内心良知”,就能从“内耗”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自在的人”:既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又能在生活中享受幸福;既能应对外界的挑战,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