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宣城市绩溪县道教

#宣城市绩溪县道观 #宣城市绩溪县修行 #宣城市绩溪县道士 #宣城市绩溪县道教


封面图

提到绩溪,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龙川的胡氏宗祠、徽杭古道的青石板、尚村的晒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还藏着一缕“道”味。

绩溪位于黄山脚下,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府治歙县,包括今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这里的山有“鄣山叠翠”,水有“龙川九曲”,连风都带着松涛的清响,天生就符合道教“天人合一”的审美。早在东晋时期,道教就传入了徽州,绩溪作为徽州的“东大门”,自然也沾了这份“仙缘”。

图片1

二、历史渊源:从葛洪炼丹到聂师道传道

绩溪的道教历史,得从“魏晋风骨”说起。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号抱朴子)云游天下,曾到徽州的黄山、齐云山炼丹。据说他还去过绩溪的鄣山大峡谷,因为那里有天然的溶洞(比如“百丈岩”),适合修炼“内丹”。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当地老人至今还流传着“葛仙翁在鄣山种灵芝”的传说。

到了唐代,绩溪的道教有了“官方认证”。当时的歙州(包括绩溪)出了一位著名道士——聂师道。聂师道是歙州人(今绩溪、歙县一带),字通微,号“逍遥大师”。他十三岁入道,十五岁就开始传授符箓(道教的一种法术,用朱砂画符驱邪)。唐僖宗年间,聂师道曾为皇帝治病,被封为“逍遥大师”,还赐给他人参、黄金等礼物。他的事迹被记载在《旧唐书·方技传》里,算是绩溪道教史上“最有排面”的人物。

宋代以后,绩溪的道教逐渐融入民间。比如,当地的庙会(比如“城隍庙会”)开始加入道教仪式,道士们会在庙会上画符、念咒,为村民“驱邪”。还有,绩溪的老房子墙上,常能看到画着“八仙过海”“太极图”“灵芝”的墙头画,这些都是道教文化的“民间表达”。

三、著名道观:齐云山的“邻居”

虽然绩溪本地没有特别著名的道观,但它有一个“道教邻居”——齐云山(位于休宁县,离绩溪约50公里)。齐云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另外三座是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被誉为“江南小武当”。

齐云山的主要道观有太素宫、玉虚宫、无量寿宫等。其中,太素宫是齐云山的“核心”,始建于明代,供奉着真武大帝(道教的北方神,主管水、军事)。绩溪的道士们常去齐云山的太素宫参加法事,比如“斋醮”(道教的一种祭祀仪式,用来祈求平安、丰收)。据说,以前绩溪的道士要想“出师”,必须去齐云山的太素宫“受箓”(接受道教的符箓,证明自己的身份)。

另外,绩溪的一些民间信仰场所,比如“土地庙”“城隍庙”,也有道教的痕迹。比如,绩溪的“城隍庙”里,除了供奉城隍爷(民间信仰的城市保护神),还供奉着道教的“文昌帝君”(主管读书、考试)和“关圣帝君”(关羽,道教的武财神)。

四、人物事迹:聂师道的“逍遥人生”

提到绩溪的道教人物,最有名的就是唐代的聂师道。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

聂师道出生在歙州(今绩溪一带)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从小就喜欢“寻仙”。十三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给他吃了一颗“仙丹”,说:“你以后会成为道教的大师。”从此,聂师道就跟着道士修炼。

聂师道擅长“符箓”(画符驱邪),据说他画的符“很灵”。有一次,唐僖宗得了重病,太医们都治不好,有人推荐了聂师道。聂师道来到皇宫,画了一道符,烧成灰,放进水里让唐僖宗喝下去。没想到,唐僖宗喝完后,病就好了。唐僖宗非常高兴,封他为“逍遥大师”,还赐给他一座房子(在长安)。

聂师道后来回到了徽州,在齐云山修炼。他收了很多徒弟,把道教的“符箓术”传给了后人。据说,现在绩溪的一些道士还保留着聂师道的“符箓秘方”。

五、文化特色:道教与徽州民俗的“融合”

绩溪的道教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它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而是融入了民间的生活细节:

1. 风水观念

绩溪人盖房子很讲究“风水”,比如“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这其实来自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房子要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比如,龙川的胡氏宗祠,就是“背山面水”的格局,后面是“龙峰山”,前面是“龙川河”,符合道教的“风水宝地”标准。

2. 民间信仰

绩溪的民间信仰中,道教神灵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村民们会崇拜“土地公”(道教的地方神,主管土地、丰收)、“文昌帝君”(主管读书、考试)、“关圣帝君”(主管财富、忠义)。还有,一些老人会在家里供奉“太上老君”(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的化身),每天烧香、磕头,祈求平安。

3. 庙会与仪式

绩溪的庙会(比如“城隍庙会”“土地庙会”)都有道教仪式。比如,庙会当天,道士们会穿着道袍,拿着法器(比如“拂尘”“令牌”),在庙前画符、念咒,为村民“驱邪”。还有,“跳钟馗”(绩溪的一种民俗活动),其实也来自道教——钟馗是道教的“捉鬼大神”,跳钟馗就是为了“驱走邪祟”。

图片2

六、传承与现状:从“官方”到“民间”

现在,绩溪的道教活动主要集中在民间。比如,一些老人会在家里供奉道教神灵,或者请道士来家里“做法事”(比如“超度”去世的亲人)。还有,绩溪的一些庙会(比如“城隍庙会”)依然保留着道教仪式,虽然规模不如以前,但还是能看到道士的身影。

另外,绩溪的道教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比如,一些年轻人开始研究道教的“风水”“符箓”,把它们当成“传统文化”来学习。还有,绩溪的博物馆(比如“绩溪博物馆”)里,也有关于道教的展览,比如“道教法器”“墙头画”“风水书籍”等,让更多的人了解绩溪的道教文化。

七、结尾:绩溪的“道”,藏在生活里

绩溪的道教,没有武当山的“大气”,没有龙虎山的“神秘”,但它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比如,老房子墙上的“太极图”,庙会里的“道士念咒”,还有村民们“背山面水”的房子。这些都是绩溪道教的“活化石”,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道教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绩溪人一直遵循着这个理念:他们保护着山上的树林,爱护着河里的流水,盖房子的时候考虑“风水”,其实都是在践行道教的“思想”。

也许,绩溪的道教没有那么“有名”,但它已经融入了绩溪人的血脉,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绩溪的山、绩溪的水,虽然平凡,却有着自己的“味道”。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聂师道的事迹);

2. 《齐云山志》(记载齐云山的道教历史);

3. 《绩溪县志》(记载绩溪的民间信仰、庙会等);

4. 绩溪县人民政府官网(记载绩溪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5. 民间传说(比如“葛洪炼丹”“聂师道传道”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性命双修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