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南通市海安市道教

#南通市海安市道观 #南通市海安市修行 #南通市海安市道士 #南通市海安市道教


清晨的风里飘着一丝香火的清韵,穿过海安老城区的巷弄,掠过新通扬河的波光,最终落在城北那片正在建设的工地——这里是上海城隍庙海安道教文化中心的施工现场。打桩机的轰鸣里,似乎还能听见千年之前茅山道士踏过江淮大地的足音。作为江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安道教像一棵扎根于民间的老槐树,枝桠里藏着历史的褶皱,叶片上凝着民俗的露珠。

 

 

一、历史渊源:从茅山道脉到江海融合

 

海安道教的根,扎在唐宋时期的茅山道脉里。据《前进中的南通道教》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60),茅山道士自江南北渡,沿长江入淮河,最终抵达南通地区传教。那时的海安,还是江淮之间的一片水乡泽国,渔民们靠水吃水,对“水神”“海神”的信仰尤为迫切。茅山道士带来的符箓、斋醮之术,正好契合了民众求雨、避灾的需求,于是道教便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道客巴巴,《前进中的南通道教》)。 

到了宋代,海安道教与当地民俗进一步融合。比如正月初九的“玉皇圣诞”,原本是道教的重要节日,却逐渐演变成民间的“祭天”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在门口挂起红灯笼,煮上甜汤圆,有些人家还会到道观里烧一柱香,求玉皇大帝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南通史志网,《南通民间信仰概况》)。而灵威观的“北派道乐”,则从如皋传到海安,成为当地道教仪式的“活化石”。这种道乐以“清、幽、远”为特色,用笛子、二胡、木鱼等乐器演奏,既能配合斋醮法事,也能在民间庙会中表演,至今仍在海安、泰兴一带流传(chanzl.com,《长寿之乡唯一的道观,张天师曾在此显灵,两位皇帝御赐匾额》)。 

 

 

二、主要道观:从传统宫观到文化中心

 

提到海安的道教场所,最受关注的当属海安道教文化中心。这个项目由海安市委、市政府支持建设,旨在“传承道教文化艺术成就、弘扬祈福文化”,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括主殿、厢房、文化展厅等设施(江苏省民宗委,《海安市道教文化中心举行开工仪式》;搜狐网,《快看,你关心的上海城隍庙海安道教文化中心建成这样了~》)。2020年7月17日,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上海市道教文化中心秘书长周旭道长亲临现场,他说:“海安道教文化中心不仅是一座宫观,更是连接上海与海安、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除了正在建设的道教文化中心,海安还有一些传统道教活动场所。比如城隍道院,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的“城隍出巡”庙会,仍是当地的一大盛事——队伍里有舞龙的、耍狮的,还有道士穿着法衣念咒,沿途的村民会端出茶水、糖果,祈求城隍老爷保佑平安(搜狐网,《浙江省海安城隍道院举办〈玉皇福〉活动》)。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传统宫观大多经历过损毁与重建,如今更像是“民俗博物馆”,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 

 

 

三、道士群体:从正一传承到民间服务

 

海安的道士主要属于正一派,传承脉络清晰。比如慈慧道长(齐大师),是龙虎山传度的正一法师,先后拜师学习了汉山道人密宗派、元皇派、华光派等多种道法,擅长“圆光术”“风水布局”“择吉日”等技能(列表网,《南通海安结婚 乔迁择吉日就找当地慈慧道长》)。在海安,结婚、乔迁、开业等重要场合,找道士“看日子”仍是常见的习俗——道长会根据当事人的生辰八字,结合天干地支,选出一个“宜嫁娶”“宜入宅”的好日子,还会画一张“符”,让当事人贴在门上,据说能“驱邪避凶”。 

除了民间服务,海安道士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比如南通市道教协会每年都会组织“道教慈善周”,道士们会到养老院给老人送米、送油,给孩子们讲道教故事(南通市民宗局,《南通市道协举办第二届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用慈慧道长的话说:“道教不是‘迷信’,而是‘教人做好事的学问’。” 

 

 

四、民俗融合:从玉皇圣诞到日常信仰

 

海安道教与民俗的融合,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这一天,海安的道观会举行“拜玉皇”仪式:道士们穿着红色法衣,敲着锣鼓,念着《玉皇经》,信众们则捧着香,跪在蒲团上,祈求“玉皇大帝”保佑家人健康、生意兴隆(南通史志网,《南通民间信仰概况》)。而在农村,有些老人会在自家院子里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水果、糕点,对着天空拜三拜,说:“玉皇大帝,您吃点东西,保佑我们家今年丰收。” 

再比如“破地狱”仪式,这是海安正一派道士的传统法术,用于“超度亡灵”。仪式上,道士会画一张“地狱图”,用朱砂在上面画符,然后念咒、烧纸,据说能“把亡灵从地狱里救出来”(360个人图书馆,《南通正一派道教〈正一破地狱真科〉》)。虽然这种仪式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在民间,它更像是一种“情感表达”——人们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五、传承现状:从工地到课堂

 

如今的海安道教,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一方面,海安道教文化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这个项目不仅是一座宫观,更是一个“道教文化体验中心”——未来,这里会有道教文化展厅、道乐表演厅、养生课堂,让年轻人通过“看展览、听音乐、学养生”,了解道教文化(南通市民宗局,《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调研道教文化中心建设》)。另一方面,道教教育也在起步:南通市道教协会与南通大学合作,开设了“道教文化选修课”,邀请道士给学生讲《道德经》《庄子》,还有道乐演奏(南通市人民政府,《南通市道协举办第二届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 

不过,传承也面临着挑战。比如道乐传承,现在能演奏灵威观北派道乐的道士越来越少,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要么没兴趣,要么没时间学(chanzl.com,《长寿之乡唯一的道观,张天师曾在此显灵,两位皇帝御赐匾额》)。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安道教协会正在整理道乐乐谱,计划出版一本《灵威观道乐集》,还打算在中小学开设“道乐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道乐。 

站在海安道教文化中心的工地上,望着远处的高楼大厦,我忽然想起慈慧道长说的一句话:“道教像一条河,既要保持源头的清澈,也要接纳新的水流。”海安道教正是如此——它从唐宋走来,带着茅山的灵气,带着江海的包容,在当代社会里,依然焕发着生命力。或许,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走进海安道教文化中心,听见道乐声里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看见年轻人在展厅里读《道德经》,我们会明白:道教不是“过时的迷信”,而是“活着的文化”。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启示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