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格物致知:儒家认识论的传统智慧与现代启示

在哲学认识论的坐标系中,中国儒家的“格物致知”与西方的“经验论”“理性主义”构成了两条相互映照的思想脉络。作为《大学》“八条目”的核心环节,“格物致知”不仅是儒家道德实践的起点,更蕴含着对“知识如何获得”“认知与存在的关系”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从程朱理学的“即物穷理”到陆王心学的“心即理”,再到现代学者对其“实践认识论”的重构,“格物致知”的内涵始终在历史中流转,却从未脱离对“人如何认识世界”这一永恒问题的追问。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的“格”本义为“来”,引申为“接触”“探究”;“物”则涵盖自然万物、社会人事与道德规范。

1. 程朱理学:“即物穷理”的经验理性

北宋程颐首次将“格物致知”提升为认识论命题:“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程氏遗书》卷十八)南宋朱熹进一步发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集注》)他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存在于每一个具体事物之中,人通过接触事物、探究其理,才能逐步积累知识,最终实现“豁然贯通”的境界。这种观点强调“物”是认知的对象,“理”是认知的目标,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经验归纳,与西方经验论(如洛克的“白板说”)有相通之处——都承认外部事物是知识的来源。

2. 陆王心学:“心即理”的内在直觉

明代王阳明则对程朱的“格物”说提出质疑。他曾按朱熹的方法“格”竹子七天,结果“劳神致疾”,由此意识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下)。王阳明认为,“理”不在外部事物中,而在人的心中:“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因此,“格物”的本质是“正心”——通过反省内心、去除私欲,使心中的“天理”显现。这种观点将认知的重心从外部事物转向内心,强调直觉与顿悟,与西方理性主义(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内在理性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1. 认知对象:“物”与“实体”

西方认识论中的“物”多指向客观存在的“实体”(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强调其独立性与客观性;而儒家的“物”则是“事”与“理”的统一,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道德行为(如“孝”“悌”),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例如,朱熹说:“物,犹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事皆有理。”(《大学或问》)这里的“事”不仅是自然事件,更是人的道德实践,因此“格物”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道德修养的过程。

2. 认知方式:“穷理”与“推理”

程朱的“即物穷理”注重通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探究事物之理,与西方经验论的“归纳法”相似;而陆王的“心即理”则强调通过内心的直觉与反省把握“理”,与西方理性主义的“演绎法”(如笛卡尔从“我思”推出“上帝存在”)有共鸣。但儒家的“穷理”始终没有脱离道德实践——“格物”的最终目的是“明明德”(彰显内心的道德光明),而西方认识论则更关注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格物致知”的思想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 对科学研究的启示:朱熹的“即物穷理”强调“实证”与“归纳”,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不谋而合;而王阳明的“心即理”则提醒我们,科学研究不能脱离人的价值判断(如科技伦理问题)。
  •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格物致知”将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语),这对现代道德教育(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理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认识论的核心命题,经历了从“即物穷理”到“心即理”的演变,既包含了经验理性的成分,也蕴含了内在直觉的智慧。它与西方认识论的对话,不仅展现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也为我们思考“知识与价值”“认知与实践”等问题提供了多元视角。在现代社会,“格物致知”的思想依然能够为科学研究、道德教育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大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

2. 《程氏遗书》,程颐、程颢,中华书局,1981年。

3. 《传习录》,王阳明,中华书局,2010年。

4. 《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63年。

5. 《中国哲学通史》,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启示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