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马鞍山市当涂县道教

#马鞍山市当涂县道观 #马鞍山市当涂县修行 #马鞍山市当涂县道士 #马鞍山市当涂县道教


提到马鞍山市当涂县,很多人会想到李白——这位“诗仙”晚年定居当涂,最终长眠于城南的青山。但鲜为人知的是,李白与当涂的缘分里,藏着一段“道教情缘”。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在当涂遇到资深道士盖寰,后者为他颁发了“道士许可证”——“真箓”(即道教徒的正式身份证明)。这件事被《李白传》详细记载,不仅让李白多了个“道士”身份,更折射出当涂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当涂,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县历史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重要活动区域,从神仙传说到福地遗迹,从著名道士到民俗信仰,道教文化早已融入当涂的血脉,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历史渊源:从仙话传说到道教福地

当涂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汉代。当时,当涂属“丹阳郡”,境内山水灵秀,成为道教仙话的“诞生地”。最著名的传说当属“丁令威化鹤”。据《列仙传》记载,汉末辽东人丁令威曾任泾县县令(当时泾县属当涂郡),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后来,他辞官归隐,到当涂城东的灵墟山修炼成仙。传说他成仙后,化身为一只白鹤,飞回故乡辽东,落在城门上,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这首歌谣传遍天下,丁令威也成为当涂道教仙话的“代表人物”。

灵墟山不仅是丁令威的修炼地,更是道教的“第十四福地”。据《洞天福地记》记载,灵墟山“周回七十里,名曰灵墟洞天,在升州句容县(今属南京),近当涂界,真人崔文子治之”。崔文子是汉代著名道士,擅长炼丹和医术。传说他在灵墟山修炼时,当地爆发瘟疫,他用自己炼制的“神丹”治好了百姓,因此被奉为“灵墟真人”。灵墟山也因他的功德,被道教列为“洞天福地”之一,成为道教徒向往的修炼圣地。

到了魏晋南北朝,当涂道教迎来了“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许多著名道士都曾来到当涂,留下了足迹。比如东晋的葛洪,这位“炼丹大师”曾遍历江南名山,寻找炼丹原料。据《抱朴子》记载,葛洪曾到当涂的横望山采集“灵芝”“朱砂”等药材,还在山上建立了临时的炼丹炉。南朝的陶弘景,更是与当涂结下了不解之缘。陶弘景是“山中宰相”,精通道教、医学、文学,他曾到横望山游览,留下了“横山秀色甲江南”的诗句,还在山上建立了“隐居草堂”,在此修炼长达十年之久。

二、主要道观与遗迹:从灵墟山到横望山

当涂的道教道观,以灵墟山和横望山的遗迹最为著名。灵墟山的“灵墟观”,是为了纪念崔文子而建,始建于唐代,宋代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当涂县志》记载,灵墟观“规模宏大,有殿宇三进,分别供奉崔文子、老子、玉皇大帝,香火旺盛”。可惜的是,灵墟观在清末毁于战火,现在只留下“丹井”和“仙洞”等遗迹。“丹井”是崔文子当年炼丹的水井,据说井水至今仍有“灵气”,能治小病;“仙洞”则是崔文子修炼的地方,洞口刻有“灵墟仙洞”四个大字,洞内还有他留下的“炼丹炉”遗迹。

横望山的道教遗迹,同样令人震撼。横望山又称“横山”“衡山”,跨当涂、江宁、溧水三县,主峰高459米,山势险峻,云雾缭绕,是道教修炼的“绝佳场所”。据抖音百科记载,横望山历史上有许多道观,比如“隐居观”“玄帝观”“三清观”,其中“隐居观”最为著名。“隐居观”始建于南朝,因陶弘景曾在此隐居而得名,后来毁于战乱,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但仍能看出当年的规模——观门是石质的,刻有“隐居观”三个大字,院内还有陶弘景当年种植的“古松”,树干粗壮,枝叶繁茂,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除了历史遗迹,当涂还有一些现存的道观,比如位于县城的“白鹤观”。白鹤观始建于元代,由道士秦志常重建,明清时期多次修缮。据《当涂县志》记载,白鹤观“坐北朝南,有殿宇两进,前殿供奉关羽,后殿供奉玉皇大帝,两侧有厢房,是道士居住的地方”。现在,白鹤观仍是当地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的“道教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都会有许多信徒前来烧香祈福。

另外,当涂的“承天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承天观始建于宋代,元朝时由道士秦志常重修,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360个人图书馆《安徽省道教宫观》记载,承天观“规模宏大,有殿宇三进,分别供奉老子、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还有钟楼、鼓楼、厢房等建筑”。可惜的是,承天观在民国时期毁于战火,现在只留下“山门”和“钟楼”等遗迹,但仍能看出当年的“仙风神韵”。

三、著名道士与相关人物:从李白到盖寰

当涂的道教历史,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的贡献。其中,李白是最著名的“道教徒”之一。李白一生热爱道教,曾多次游历道教名山,寻找“成仙之道”。天宝三年,李白在当涂遇到了资深道士盖寰,后者为他颁发了“真箓”,从此李白正式成为一名道士。这件事被《李白传》详细记载,李白还写了一首诗《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表达了对盖寰的感谢:“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李白受箓的过程,更成为研究当涂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

盖寰是当涂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天宝年间的“资深道士”,擅长符箓之术,曾为许多人颁发“真箓”。据《当涂县志》记载,盖寰“居当涂灵墟山,修炼多年,精通《道德经》《庄子》,能呼风唤雨,治病救人”。他为李白颁发“真箓”,不仅是因为李白的“仙缘”,更是因为他欣赏李白的“才华”和“洒脱”。

除了李白和盖寰,当涂还有一位“传奇道士”——凌云山道长。凌云山道长是清代的道士,居住在当涂的凌云山,擅长风水和医术。据马鞍山OK论坛《浅说道教与马鞍山之关系》记载,凌云山道长“医术高明,能治疑难杂症,比如肺结核、中风,都能药到病除”。他还擅长“风水”,曾为当涂县令选择“墓地”,据说县令的后代因此“官运亨通”。凌云山道长的故事,至今仍在当涂民间流传,成为当地的“传说人物”。

四、道教文化的影响:从民俗到文学

当涂的道教文化,对当地的“民俗”“文学”“旅游”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俗方面,当涂的“城隍信仰”非常盛行。当涂城隍是当地的“保护神”,传说他是唐代的一位县令,为官清廉,死后被封为“城隍”,负责守护当涂的百姓。每年的“城隍庙会”,是当涂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据《当涂县志》记载,城隍庙会“始于明代,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持续三天。期间,百姓会抬着城隍的神像游街,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香火旺盛”。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涂的“文化符号”。

当涂的“七仙女传说”,也融入了道教的“仙话元素”。传说七仙女是玉帝的女儿,下凡到当涂的丹阳湖,与董永相恋,后来被玉帝召回天庭。这个传说虽然是民间故事,但其中的“仙女下凡”“修炼成仙”等情节,反映了当地对道教神仙的“信仰”。据马鞍山OK论坛记载,当涂的“七仙女传说”,其实是“道教仙话”与“民间传说”的结合,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包容性”。

在文学方面,当涂的道教文化对李白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的诗中,经常出现“道教元素”,比如“仙人”“丹药”“名山”等。比如《古朗月行》中的“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诗句都体现了李白对道教神仙的“向往”。而他在当涂写的《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更是直接记录了他受箓的过程,成为研究当涂道教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旅游方面,当涂的道教遗迹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比如灵墟山的“丹井”“仙洞”,横望山的“隐居观”遗迹,还有白鹤观、承天观等现存道观,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据当涂县旅游局统计,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来当涂探访道教遗迹,感受“仙风神韵”。

五、结语:当涂道教的“传承与发展”

当涂的道教文化,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的丁令威传说,到唐代的李白受箓,再到明清时期的道观鼎盛,当涂道教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今天,当涂的道教文化仍然在“传承与发展”:每年的“城隍庙会”,仍然是当地最热闹的节日;白鹤观、承天观等道观,仍然在开展道教活动;灵墟山、横望山的遗迹,仍然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

当涂道教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与当地“民俗”“文学”“旅游”的“深度融合”。正如李白诗中所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当涂的道教名山,正等待着更多的人来探访,感受它的“仙风神韵”。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李白传》

2. 《列仙传》

3. 《洞天福地记》

4. 马鞍山OK论坛. 浅说道教与马鞍山之关系[J]. 马鞍山OK论坛, 2023.

5. 抖音百科. 横望山(道教名胜)[EB/OL]. 抖音百科, 2024.

6. 360个人图书馆. 安徽省道教宫观[EB/OL]. 360个人图书馆, 2021.

7. 《当涂县志》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启示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