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南京市高淳区道教

#南京市高淳区道观 #南京市高淳区修行 #南京市高淳区道士 #南京市高淳区道教


在南京市高淳区的游子山,有一座融合儒、佛、道三教的“圣地”——山顶的真武庙供奉着道教真武大帝,山腰的圆通宝殿里有佛教观音菩萨,山脚下的夫子庙则祭祀着儒家孔子。清晨的薄雾中,不时能看到香客捧着香火,从夫子庙走到真武庙,再到圆通宝殿,一路祈福。这种“三教共存”的景象,正是高淳道教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的缩影。作为南京南郊的“江南圣地”,高淳的道教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历经千年兴衰,如今依然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历史渊源:从三国“三元观”到明清“道观林立”

高淳道教的起源,与三国时期的“三元观”密切相关。据南京市人民政府2018年发布的《三元观简介》记载,三元观始建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高淳、溧水乃至安徽宣、郎、广地区最早的道教圣地。“三元”指的是道教中的“三元大帝”(天官、地官、水官),主管人间祸福、生死轮回。这座道观的建立,标志着道教正式传入高淳。

到了明清时期,高淳的道教迎来了“鼎盛期”。据《高淳县志》记载,明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成“关王庙”,这是江南地区现存唯一一座专门供奉三国名将关羽的道教庙宇。关羽在道教中被尊为“关圣帝君”,主管忠义、财富,因此成为商人和百姓的保护神。此外,高淳还有“城隍庙”“天后宫”“真武庙”等十余座道观,遍布城乡。这些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当地文化的“载体”——比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仪式,至今仍是高淳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

三、主要道观:“三元观”与“关王庙”的“双璧”

(一) 三元观:“三国古观”的“重生”

三元观位于高淳区淳溪镇,是高淳道教的“根”。据出土碑文记载,三元观始建于吴赤乌二年,历经晋、唐、宋、元、明、清多次重建,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存破殿。2008年,高淳区政府启动“三元观修复工程”,恢复了其“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貌:山门两侧的“青龙”“白虎”石雕栩栩如生,正殿供奉着三元大帝,两侧配殿分别祭祀着文昌帝君(主管文运)和财神爷(主管财富)。如今,三元观不仅是道教活动场所,也是“高淳道教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明清时期的道教神像画、法器(如铜钟、木鱼),以及《道藏》等经典。

(二) 关王庙:“江南唯一”的“关圣道场”

关王庙位于高淳区固城镇,始建于明弘治四年,是江南地区现存唯一一座专门供奉关羽的道教庙宇。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与“江南园林”特色:红墙黛瓦的山门两侧,种着两株百年银杏,正殿内的关羽塑像身着绿袍,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据《高淳县志》记载,关王庙的“关羽信仰”源于明代“商帮文化”——当时高淳商人遍布江南,关羽的“忠义”成为商帮的“精神图腾”,因此关王庙成为商人“拜码头”的必去之地。如今,关王庙依然保留着“春秋祭”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关羽诞辰),香客们会抬着关羽塑像巡游,沿途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场面十分热闹。

四、著名道士与“俗神信仰”:“接地气”的道教传统

高淳道教的“特色”在于“俗神信仰”——除了三元大帝、关羽等“正统”神灵,当地还供奉着许多“民间俗神”,比如“黄飞虎”(《封神榜》中的人物)、“孙悟空”(《西游记》中的人物),甚至“土地公”“灶王爷”等“基层神灵”。这种“俗神信仰”的形成,与高淳道士的“接地气”有关。

历史上,高淳最著名的道士是清代的“王半仙”(王有道)。据《高淳民俗志》记载,王半仙擅长“禳解”(即化解灾难的仪式),比如村民家中有人生病,他会用“符水”加“咒语”治疗,据说“十分灵验”。他还编写了《高淳禳解法》,记录了当地的道教仪式,比如“送瘟神”“求雨”等。如今,高淳道教协会的“禳解仪式”依然沿用王半仙的“配方”:道士们穿着道袍,手持法器,念着《道德经》中的经文,同时加入当地的“方言俚语”,让仪式更“接地气”。

近代以来,高淳的道士们依然活跃在民间。比如,高淳道教协会会长罗卫军道长,不仅主持道观的日常活动,还致力于“道教文化进校园”——他曾在高淳中学开设“道教与民俗”讲座,用“阳腔目连戏”(高淳的国家级非遗)讲解道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深受学生欢迎。

五、道教与民俗:“庙会”与“阳腔目连戏”的“融合”

(一) 庙会:“宗教仪式”与“民间狂欢”

高淳的“庙会”源于道教“祈福”仪式,如今已成为“民间狂欢”。比如,淳溪镇的“三元庙会”(农历正月十五):清晨,道士们在三元观举行“斋醮”仪式(即祭祀神灵的仪式),然后抬着三元大帝的塑像巡游,沿途村民会摆上“供品”(比如年糕、水果),迎接神灵。巡游结束后,广场上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还有“小吃摊”(比如高淳老街的“蟹黄汤包”“梅花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二) 阳腔目连戏:“道教法事”与“舞台演出”

阳腔目连戏是高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道教“目连救母”的故事。据《高淳阳腔目连戏志》记载,阳腔目连戏由“法事”发展而来:明代,高淳道士为了“超度亡灵”,将“目连救母”的故事改编成“舞台演出”,加入“唱腔”“动作”“道具”,逐渐形成了“阳腔目连戏”。其特点是“宗教色彩浓”——演出前,道士会举行“开光”仪式(即让神灵“附”在道具上),演出中,演员会念“道教咒语”,演出后,会举行“送神”仪式。如今,阳腔目连戏依然在高淳的“庙会”“葬礼”中演出,成为“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六、近代发展:“协会”与“修复”的“新活力”

近代以来,高淳道教经历了“衰落”与“重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破四旧”运动,许多道观被拆除,道士们被迫“还俗”。直到九十年代,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高淳道教才逐渐“复苏”。

2008年,高淳区道教协会成立,成为“高淳道教的管理机构”。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修复道观”“培养道士”“传承道教文化”。比如,2010年,协会修复了“三元观”;2015年,修复了“关王庙”;2020年,修复了“城隍庙”。此外,协会还举办“道教文化培训班”,培养年轻道士,比如2023年,协会招收了10名“道学研究生”,致力于“道教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如今,高淳道教的“新活力”体现在“数字化”与“年轻化”:三元观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布“道教常识”“庙会信息”;关王庙推出了“VR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关羽信仰”;阳腔目连戏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观看。

七、结语:“活”在民间的道教

高淳道教的“生命力”在于“活”在民间——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春节时,村民会到三元观“拜太岁”;结婚时,会到关王庙“求祝福”;生病时,会请道士“禳解”;甚至“搬家”时,会请道士“看风水”。这种“接地气”的道教传统,让高淳道教在千年之后依然“生机勃勃”。

正如高淳道教协会会长罗卫军道长所说:“道教不是‘高高在上’的宗教,而是‘贴近生活’的文化。它教会我们‘敬畏自然’‘感恩父母’‘善待他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中华美德’。” 或许,这就是高淳道教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南京市人民政府. 三元观简介[EB/OL]. 2018-09-27.

2. 高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高淳县志[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3. 中国民俗学网. 影像的神力: 高淳的庙会与禳解法[EB/OL]. 2021-05-10.

4. 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南京市高淳区顺利完成道协换届工作[EB/OL]. 2018-07-09.

5. 高淳区道教协会. 高淳阳腔目连戏志[M].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9.

6. 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高淳区道教协会举行宗教场所消防应急演练[EB/OL]. 2023-03-20.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启示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