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道教

封面图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境内山峦叠翠、溪流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这片充满畲族风情的土地上,道教文化如一缕隐秘的丝线,贯穿于历史脉络与民间生活之中。从汉代道士的修行遗迹,到明清时期的民俗仪式,再到当代依然鲜活的“炼火”“上刀山”等绝技,道教与畲族文化、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景宁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场所遗迹、民俗活动、民间信仰等维度,梳理景宁道教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色。

一、道教历史渊源:从汉代遗迹到民间信仰的扎根

景宁道教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若朴堂文化》记载,汉代道士卢成真曾在景宁炉西坑石林寨的卢栖洞修道、炼丹,民间传说他能“除妖驱邪”,其事迹在当地口耳相传。卢栖洞因此成为景宁最早的道教修行遗址,至今仍有村民提及“卢仙师”的传说。

唐代以后,道教逐渐融入民间生活。《丽水史志》记载,盛唐时期景宁已有村落民居,民间广为流传的“马天仙”信仰便起源于此。马天仙本名马元君,相传为唐代景宁人,以“孝道”闻名乡里,死后被民众奉为“护民女神”,其信仰融合了道教“成仙”理念与儒家“孝道”思想,成为景宁道教民间化的重要标志。

清末,基督教传入景宁,宗教格局发生变化,但道教并未消失,反而与民间习俗更深层次地结合。俗家道士(当地称“先生”)依然活跃于乡村,从事驱邪、超度、祈福等法事,成为连接道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的桥梁。

图片1

二、主要道教场所与遗迹:山水间的修行印记

景宁的道教场所多依托自然山水,体现“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洞宫山景宁道场

1. 洞宫山:浙南道教修行圣地

洞宫山位于景宁西北部,海拔1929米,为浙南第一高峰。《教会网》记载,洞宫山“犹如遗世独立的隐士,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道教修行的理想之地”。山上有多处道教遗迹,如“炼丹台”“仙人桥”“卢栖洞”(与汉代卢成真道士传说相关),相传古代道士曾在此炼丹、修炼,追求“羽化登仙”的境界。

洞宫山的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山上的“云中大漈”景区(包含时思寺、雪花漈等景点)虽以佛教寺庙为主,但道教元素依然可见。例如,景区内的“马仙殿”供奉着马天仙,成为游客与村民祈福的场所。

2. 景宁道场:民间信仰的活态载体

景宁道场是景宁最具代表性的道教活动场所,位于县城周边的乡村。《易八字测算网》描述其为“古老的道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道教信仰与民间习俗交融的圣地”。道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道教传统与畲族特色,主体建筑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两侧配殿供奉马天仙、土地公等民间神灵。

景宁道场的法事活动极具民间特色,如“驱邪”“超度”“祈福”等,均由俗家道士主持。法事过程中,道士会念诵道教经文(如《道德经》《太上感应篇》),配合锣鼓、唢呐等乐器,仪式庄重而热闹,深受村民信任。

三、道教活动与民俗融合:从“炼火”到“拔伤”的文化密码

景宁道教的一大特色是与畲族民俗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仪式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炼火”“拔伤”

1. “炼火”:道教绝技与民间勇气的象征

“炼火”是景宁道教文化中的经典仪式,被誉为“浙南第一绝技”。《丽水史志》记载,“炼火”起源于道教的“驱邪”仪式,历代道士将其发展为“上刀山、下火海”的组合,成为当地每年一次的盛大活动。

仪式过程充满震撼:道士先在广场上堆起木炭,点燃后待木炭烧至通红,便赤脚踩在木炭上,来回走动,同时念诵经文;随后,道士会爬上用锋利钢刀搭建的“刀山”,象征“克服磨难、驱邪避凶”。“炼火”不仅是道教仪式,更是畲族民众展示勇气与团结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2. “拔伤”:闾山道与畲族超度的结合

“拔伤”是流传于景宁、云和等县畲族村落的超度仪式,主要为死于“天伤”(如雷击)、“地伤”(如坠崖)、“水伤”(如溺水)等“非命”者举行。《易奇八字》记载,“拔伤”属于道教“闾山道”的范畴,信仰陈靖姑(民间称“临水夫人”),仪式由闾山道士主持。

仪式流程复杂:道士先设坛祭祀,念诵《闾山经》,然后用“符纸”“桃木剑”等法器“驱邪”,最后将死者的“魂魄”引至“阴间”,使其得以安息。“拔伤”仪式融合了道教的“超度”理念与畲族的“灵魂信仰”,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2

四、历史上的道士与民间信仰:从“卢仙师”到“俗家先生”

景宁历史上的道士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成仙”的修行者,如汉代的卢成真;另一类是服务于民间的“俗家道士”,他们虽未正式出家,但精通道教经文与法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宗教专家”。

1. 卢成真:景宁道教的“开山祖师”

卢成真是景宁道教史上最著名的道士,相传为汉代人,曾在炉西坑石林寨的卢栖洞修道。民间传说他“能呼风唤雨、除妖驱邪”,为当地村民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卢栖洞因此成为景宁道教的“圣地”,至今仍有村民前往祭祀。

2. 俗家道士:民间信仰的“践行者”

明清以来,景宁的俗家道士(当地称“先生”)逐渐增多,他们多为农民出身,利用农闲时间学习道教经文与法事。《若朴堂文化》记载,俗家道士的主要活动包括“驱邪”(如治疗“撞邪”的病人)、“超度”(如为死者举行葬礼)、“祈福”(如为新婚夫妇求子)等,收费低廉,深受村民欢迎。

俗家道士的法事活动融合了道教与畲族文化,例如,在“驱邪”仪式中,道士会使用畲族的“巫术”(如念诵畲语咒语),同时配合道教的“符纸”“桃木剑”等法器,形成了独特的“畲道融合”风格。

五、结语:景宁道教的传承与现状

景宁道教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从汉代的修行遗迹到当代的民俗仪式,始终与畲族文化、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结合、信仰与生活融合”的特色。如今,景宁道教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年轻道士数量减少、传统仪式逐渐简化等,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炼火”“马仙文化”等已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加大了保护与传承力度;
  • 旅游开发:洞宫山、景宁道场等道教场所成为景宁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道教文化;
  • 民间参与:许多村民依然保留着信仰道教的传统,俗家道士的法事活动依然活跃于乡村。

景宁道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景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景宁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也为我们理解“多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相信在政府、民间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景宁道教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景宁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

 


 

参考资料

1. 丽水史志. “炼火”民俗[J]. 丽水史志, 2019(12).

2. 若朴堂文化. 景宁道士先生做法事[J]. 若朴堂文化, 2023(5).

3. 易八字测算网. 景宁道场法事[J]. 易八字测算网, 2022(8).

4. 教会网. 洞宫山[J]. 教会网, 2021(10).

5. 易奇八字. 浙江的闾山道及有关陈靖姑的信仰与戏曲[J]. 易奇八字, 2020(3).

6. 手机新浪网. 道教圣地,风光旖旎——神仙居[J]. 手机新浪网, 2019(7).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