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这座以“全球小商品之都”闻名的浙中城市,其文化底蕴远不止于商贸繁华。在千年历史的积淀中,道教文化如一缕幽泉,悄然融入了义乌的山水、民俗与生活。从早期的巫风盛兴,到南朝宗教人物的传道,再到明清道观的林立,道教文化在义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当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识。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主要宫观、著名道士及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探寻义乌道教的独特魅力。
义乌道教的发展历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义乌地处浙中丘陵,先秦时期属越国疆域。越人“信巫鬼,重淫祀”(《史记·封禅书》),巫风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神(如山水、日月),相信通过巫术可以沟通神灵。汉代以后,黄老思想(黄帝与老子的学说)传入义乌,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当地巫风结合,形成了早期的道教雏形。此时,民间已出现“方士”(从事占卜、炼丹的术士),他们通过符咒、医术等方式为民众解决问题,成为道教的早期传播者。
南朝是义乌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据《义乌县志》记载,当时出现了多位对道教传播有影响的人物,其中以“张道士”最为著名。张道士本名张玄,义乌人,自幼研习道教经典,擅长符咒与炼丹。他曾游历江南各地,传道讲学,撰写了《义乌道藏》(已失传),将道教思想与当地民俗结合,提出“顺天应人”的理念,深受民众爱戴。此外,南朝时期义乌的“神异传说”盛行(如“乌孝传说”“龙女传说”),这些传说多与道教的“神仙”“灵异”元素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道教在民间的普及。
唐宋时期,随着义乌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的进步),道教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据《金华府志》记载,唐代义乌已有“长兰观”“东岳庙”等道观建立,其中长兰观是义乌最早的全真道派道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 – 741年),历经多次修缮,成为当地道教活动的中心。宋代,道教与佛教、儒家思想进一步融合,义乌的道观中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如城隍庙中同时供奉城隍、观音、孔子)。元明清时期,道教继续发展,城隍庙、东岳殿等宫观相继扩建,成为当地的宗教与文化中心。
近代以来,由于战争与社会变革,义乌的道教文化曾一度衰落。许多道观被毁坏或改作他用,道教活动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义乌的道教文化开始恢复。1985年,长兰观被列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2000年,城隍庙恢复庙会活动,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节日。如今,义乌的道教文化正以新的形式传承下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义乌的道教宫观众多,其中以长兰道观、东岳殿、城隍庙最具代表性,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义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长兰道观位于义乌市义亭镇,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义乌历史最悠久的全真道派道观。该观坐北朝南,布局严谨,由山门、正殿、偏殿、丹房等建筑组成。山门为石质结构,上面刻有“长兰观”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正殿供奉着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丘处机,殿内香火旺盛,信徒们常来此祈福、修身;偏殿则供奉着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体现了全真道“兼收并蓄”的特点。
长兰道观的特色在于其“全真”理念,强调“内修真性,外修真形”(《全真教规》)。观内设有丹房,道士们在此修炼内丹(气功),同时也为民众提供针灸、草药等医疗服务。此外,长兰道观每年都会举行“全真法会”,吸引来自各地的信徒参加,成为义乌道教文化的重要活动。
东岳殿位于义乌市后宅街道,始建于宋代,是一座以供奉东岳大帝为主的道教宫观。该殿建筑风格典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由山门、正殿、后殿、钟鼓楼等组成。山门为木质结构,上面挂着“东岳殿”匾额,两侧有石狮子守护;正殿为歇山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正脊上有龙纹装饰,檐下彩绘着八仙过海、云纹等道教图案,显得庄严而神圣;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主管人间生死),两侧为十殿阎王,是当地民众祭祀、祈福的重要场所。
东岳殿的文化意义在于其“生死观”的传播。据《东岳大帝本纪》记载,东岳大帝“掌人间善恶,定生死祸福”,因此民众常来此为祖先超度、为亲人祈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东岳殿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市民们纷纷前来烧香、拜祭,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义乌城隍庙位于稠江街道,始建于明代,是义乌历史最悠久的道教宫观之一。城隍庙的信仰源于古代的“城市保护神”,义乌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明代的“李知县”(李鹤鸣,义乌知县,因政绩突出被民众尊为城隍)。该殿建筑为清代风格,由山门、正殿、后殿、厢房等组成,正殿供奉着城隍爷,两侧为判官、小鬼,殿内挂满了“有求必应”的锦旗。
城隍庙的特色在于其与民俗的深度融合。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隍庙都会举行“城隍出巡”活动,城隍爷的神像被抬出殿外,巡游全城,市民们纷纷前来围观,燃放鞭炮、撒纸钱,祈求城隍爷保佑城市平安。此外,城隍庙还是义乌“非遗”的传承基地,这里经常举办剪纸、刺绣、糖画等民俗活动,吸引着大量游客。
义乌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道士,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与善行,为道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玄(公元420 – 480年),义乌人,南朝著名道士。他自幼研习《道德经》《庄子》等经典,擅长符咒与炼丹。张玄曾游历江南各地,传道讲学,撰写了《义乌道藏》(共10卷,已失传),将道教思想与当地民俗结合,提出“顺天应人”的理念(即顺应自然规律,满足民众需求)。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修桥补路,帮助贫困村民,被称为“义乌道祖”。
李道人(公元1650 – 1730年),本名李修远,义乌人,明清时期著名道士。他擅长医术,用道教的针灸、草药为村民治病,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症。李道人还精通风水,为村民选择宅基地、墓地,提出“依山傍水”的理念(符合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善行深受民众爱戴,被称为“活神仙”。李道人去世后,村民们为他建立了“李公祠”,每年都会祭祀他。
道教文化与义乌民俗的融合,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义乌文化的重要特色。
义乌的传统节日中,道教元素随处可见。比如春节,村民们会到道观烧香祈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元宵节的灯会,许多灯笼上画着道教神仙的图案(如八仙、太上老君),寓意“吉祥如意”;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市民们会烧纸钱、放河灯,纪念祖先,这一习俗源于道教的“超度”仪式(即通过符咒、法事,将祖先的灵魂送往天堂)。
义乌的婚丧嫁娶仪式中,道教仪式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婚礼,新人会到道观拜祭“月老”(道教中的婚姻神),祈求婚姻幸福;葬礼,道士会做“道场”(即通过符咒、诵经,超度死者的灵魂),让死者“入土为安”。此外,义乌的“满月酒”“寿宴”等仪式中,也会有道教的“祈福”环节(如请道士写“福”字、画符咒)。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义乌的传统生活方式。比如义乌的传统民居,布局讲究“风水”(即顺应自然环境,选择“背山面水”的位置),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义乌的农业生产,注重“顺应节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与道教“顺天应人”的思想一致。此外,义乌的商人也深受道教“诚信”思想的影响,“童叟无欺”成为义乌商人的重要准则。
义乌的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义乌的历史记忆,融入了当地的民俗生活。从早期的巫风盛兴,到南朝宗教人物的传道,再到明清道观的林立,道教文化在义乌的土地上不断发展,成为义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义乌的道教文化正以新的形式传承下去(如道教文化旅游、道教养生讲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义乌的道教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为这座现代化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