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河网密布、人文荟萃,既有“教化嘉定”的儒家底蕴,也有道教文化的深厚积淀。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上海地区后,便在嘉定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当地民俗、建筑、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定道教文化。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主要道观、历史道士及文化特色等方面,全面梳理上海市嘉定区道教的发展脉络与当代价值。
二、嘉定道教的历史渊源
道教传入嘉定的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上海道教及其道观文化》记载,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曾在上海地区活动,其著作《抱朴子》中提到的“沪渎”(今上海市区一带),便是当时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嘉定作为上海的西北门户,自然受到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嘉定的道教发展逐渐兴盛。据《嘉定县志》记载,唐代嘉定境内已有“道观三所”,分别为位于南翔的“南翔观”、位于嘉定城的“集仙宫”及位于外冈的“吴兴观”(后改为吴兴禅寺,今为佛教寺院)。这些道观的建立,标志着道教在嘉定已形成一定规模。
明清时期,嘉定道教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隍庙、土地庙等道教宫观成为城乡居民的精神寄托,庙会、祭祀等活动也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事件。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创建雷祖殿,后发展为上海著名的白云观,成为嘉定道教向上海市区传播的重要节点。
三、嘉定道教的主要道观
(一)南翔道观:南宋古观的历史变迁
南翔道观位于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南宋时期(1127 – 1279),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据《南翔镇志》记载,南翔道观原名“白鹤观”,因观内供奉白鹤仙师而得名。元代至元年间(1264 – 1294),道观扩建,增建了三清殿、玉皇殿等建筑,规模逐渐宏大。
明清时期,南翔道观历经多次修缮。明代万历年间(1573 – 1620),观内收藏了明版《正统道藏》,成为当时上海地区道教经典的重要保存地。清代乾隆年间(1736 – 1795),道观再次扩建,新增了灵官殿、财神殿等建筑,形成了“三进院落”的格局。
如今的南翔道观,虽历经沧桑,但仍保留了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大殿采用歇山顶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彰显着古代道教建筑的精湛工艺。观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白鹤仙师等道教神祇,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祈福。
(二)嘉定城隍庙:城乡共仰的守护之神
嘉定城隍庙位于嘉定区嘉定镇东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 – 1398),是嘉定区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宫观之一。城隍作为道教中的“守护城池之神”,通常由有功于地方的名臣英雄担任。嘉定城隍庙的城隍神为明代嘉定知县陈迈,他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安抚百姓,深受民众爱戴,故被尊为城隍。
嘉定城隍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两代的特点。大殿高14米,宽20米,深46米,与二寝宫连成“工”字形,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殿内供奉着城隍神及夫人的塑像,两侧排列着文武判官、牛头马面等道教神像,造型栩栩如生。观内还保存有明代铜钟、清代石碑等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嘉定城乡的“精神中心”,城隍庙的庙会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隍庙都会举办“城隍出巡”仪式,信徒们抬着城隍神像游街,沿途表演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节目,场面十分热闹。此外,城隍庙还是嘉定传统小吃的聚集地,南翔小笼、蟹壳黄等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集仙宫:三国传说中的道教圣地
集仙宫位于嘉定区嘉定镇,始建于三国时期(220 – 280),是嘉定道教历史最悠久的宫观之一。据《集仙宫志》记载,三国时期,道士于吉曾在嘉定一带修炼,后创建集仙宫,供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道教三清神像。
集仙宫的建筑风格以唐代为主,现存的山门、三清殿等建筑均保留了唐代的建筑特点。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门楣上刻有“集仙宫”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三清殿内供奉着三清神像,塑像高达3米,神态庄严,是唐代道教雕塑的精品。
集仙宫的传说故事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于吉授书”。相传于吉在集仙宫修炼时,曾得到太上老君传授的《太平清领书》,后将此书传给张角,成为黄巾军起义的理论依据。这一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集仙宫在道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嘉定道教的历史道士
(一)徐至诚:白云观的创始人
徐至诚(1865 – 1935),字子诚,嘉定区南翔镇人,清代末年著名道士。他自幼师从茅山道士,精通道教经典及符箓法术。光绪年间(1875 – 1908),徐至诚在嘉定东星桥创建雷祖殿,供奉雷祖(道教中的雷神),成为当时嘉定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
辛亥革命后,徐至诚将雷祖殿迁至上海市区大境路,更名为“白云观”,并自任住持。白云观逐渐发展成为上海道教正一派的主要宫观之一,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参拜。徐至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上海市区设立义学、医院,为贫苦民众提供帮助,深受民众爱戴。
(二)陈守真:嘉定道教的“医道双修”者
陈守真(1880 – 1945),字道生,嘉定区外冈镇人,近代著名道士、中医。他自幼学习道教经典及中医理论,擅长用符箓法术结合中药治疗疾病。民国时期,陈守真在嘉定外冈镇开设“道生堂”,既为信徒举行道教仪式,也为民众诊治疾病,成为当地“医道双修”的代表人物。
陈守真的中医医术精湛,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症。他曾用“符水”(道教符箓浸泡的水)结合中药治疗流行性感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当地民众称为“活神仙”。此外,陈守真还将道教的“养生之道”融入中医理论,提出“治未病”的理念,对近代中医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嘉定道教的文化特色
(一)与民俗的深度融合
嘉定道教与当地民俗的融合是其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城隍庙的庙会、南翔道观的“白鹤仙师诞”、集仙宫的“三清圣诞”等活动,均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些活动不仅包含道教仪式,还融入了舞龙、舞狮、踩高跷、唱大戏等民间艺术,形成了“宗教仪式与民俗娱乐相结合”的独特模式。
例如,嘉定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仪式,不仅是道教的祭祀活动,也是民众的娱乐盛会。信徒们抬着城隍神像游街,沿途商家会摆出各种小吃、玩具,游客们则纷纷前来观看表演,场面十分热闹。这种融合模式,使得道教文化深入民众生活,成为嘉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嘉定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具有“小巧玲珑、精致典雅”的特色。例如,南翔道观的大殿采用歇山顶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瓦,屋脊上装饰着龙、凤等吉祥图案,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细腻之美。嘉定城隍庙的“工”字形大殿,则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既庄重威严,又不失灵动之韵。
此外,嘉定道教宫观的装饰艺术也十分精湛。观内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均采用传统工艺,图案包括道教神像、吉祥花卉、神话故事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南翔道观三清殿的木雕门窗,雕刻着“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堪称江南木雕的精品。
(三)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嘉定道教音乐是上海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特点。道教音乐主要用于道观的祭祀仪式、法会活动,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如寿诞、喜庆、丧葬等)。演奏乐器包括唢呐、板、鼓、笛、笙、箫、二胡、琵琶等,其中唢呐是道教音乐的核心乐器,其音色高亢明亮,能够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
嘉定道教音乐的传承主要依靠道士口传心授。近代以来,随着道教宫观的恢复与发展,道教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南翔道观的道士们将传统道教音乐与江南丝竹相结合,创作了《白鹤仙师颂》《三清赞》等新曲目,既保留了道教音乐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受到了年轻信徒的喜爱。
六、结语
嘉定道教作为上海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到唐宋时期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融合,嘉定道教始终与当地社会、文化、民俗相互渗透,形成了“历史悠久、民俗融合、建筑精致、音乐优美”的文化体系。
如今,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嘉定道教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道教宫观需要保护与修复,以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道教文化需要创新与传承,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相信在政府、社会及道教界的共同努力下,嘉定道教将继续发挥其文化功能,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出贡献。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上海道教及其道观文化[M]. 道客巴巴, 2018.
[2] 嘉定县志[M].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 2005.
[3] 南翔镇志[M]. 上海市南翔镇人民政府, 2010.
[4] 上海道教概况[R]. 上海市民宗局, 2021.
[5] 集仙宫志[M].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 2015.
[6] 白云观志[M]. 上海市道教协会,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