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嵊泗县道观 #舟山市嵊泗县修行 #舟山市嵊泗县道士 #舟山市嵊泗县道教
嵊泗列岛像一串被海风揉碎的珍珠,散落在杭州湾以东的海面上。这里有蓝得透明的海水、踩上去软乎乎的沙滩,还有藏在老房子里的道教故事——像渔民晒在绳子上的渔网,带着海的咸湿,也带着岁月的温度。作为浙江省最东部的海岛县,嵊泗的道教文化,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本,而是活在渔民的香火里、道士的经文中,活在每一次出海前的祈祷里。
一、嵊泗道教的历史脉络:从宋时的风到明清的雨
舟山的道教历史,早在宋代就扎下了根。据《舟山道教文化探源》记载,宋时舟山已有4座道观,分布在定海、普陀等地。嵊泗作为舟山的“北大门”,自然也沾了道教的灵气。明清时期,舟山的道观数量猛增到20余座,嵊泗的道观也跟着多了起来。比如,明代泗礁岛上建的天后宫,就是嵊泗道教的“老祖宗”。
那时的嵊泗,还是个靠海吃海的小渔村。渔民们驾着木船出海,最怕的就是台风、巨浪。于是,他们建起天后宫,供奉妈祖——这个被民间视为“海神”的女神,既能保佑出海平安,也能带来渔获丰收。但有意思的是,天后宫里不仅有妈祖,还供着三清、玉皇大帝这些道教神仙。原来,渔民们觉得,只靠妈祖还不够,得请道教的“大老板”们来撑场面,这样才能“双保险”。
到了清代,嵊泗的道观又多了几座。比如,嵊山岛上的“三清观”,建于乾隆年间,专门供奉三清祖师;黄龙岛上的“玉皇庙”,建于嘉庆年间,是渔民们求雨的地方。这些道观的存在,说明当时的嵊泗,道教已经成了渔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出海要带渔网,拜神要去道观。
二、嵊泗的道教宫观:天后宫里的“双神共居”
说到嵊泗的道教宫观,最有名的当属天后宫。它坐落在泗礁岛的港前路,紧邻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远远就能看到朱红色的围墙和金色的屋顶,像一座海上的宫殿。
天后宫的历史,能追溯到明代。据当地80岁的王阿公说,他爷爷的爷爷那辈,渔民们凑钱建了这座庙,当时只有一间小房子,供奉着妈祖的木像。后来,渔民们的日子好了,就把小房子拆了,建了现在的大殿。清代乾隆年间,天后宫又扩建了一次,加了三清殿、玉皇殿,还有厢房——这下,它不再是单纯的“妈祖庙”,而是成了一座真正的道教宫观。
现在的天后宫,布局很有意思:主殿是圣母殿,供奉着妈祖,穿着红色的绣袍,手里拿着玉如意,慈眉善目;左边的三清殿,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都是道教的最高神;右边的玉皇殿,供奉着玉皇大帝,穿着金色的龙袍,坐在龙椅上,显得很威严。还有龙王殿,供奉着东海龙王,手里拿着龙珠,旁边是虾兵蟹将——这可是渔民们最爱的神仙,因为龙王管着海里的鱼,拜了他,才能多打渔。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的诞辰,天后宫会举办妈祖祭典。这一天,渔民们会穿上最干净的衣服,带着供品(比如鱼、虾、馒头、水果)来烧香。道士们穿着藏青色的道袍,戴着黑色的帽子,手里拿着法器:有的敲木鱼,有的打铜磬,有的吹笛子,嘴里念着《妈祖经》。祭典的高潮是“送妈祖”——渔民们抬着妈祖的神像,绕着村子走一圈,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队伍,还有舞龙的、舞狮的,整个村子像过年一样热闹。
三、嵊泗的道士与民间信仰:接地气的“道公”文化
嵊泗的道士,被当地人称为“道公”。他们不像电视里的道士那样,穿着雪白的道袍,背着宝剑,而是穿着普通的衣服,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看着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但只要拿起法器,念起经文,他们就成了连接人间与神仙的“桥梁”。
道公的活儿很多,比如超度亡灵:家里有人去世,道公会来家里做道场,摆上供桌,放上蜡烛、香、纸钱,然后念《度人经》,一边念一边烧纸钱,说是要给亡灵送“盘缠”,让他们在阴间过得好一点。再比如求雨:遇到旱灾,地里的庄稼快干死了,道公会在村口的空地上设坛,用桃木剑画符,嘴里念着“玉皇大帝显灵,龙王爷爷下雨”,然后把符烧了,撒在水里——据说,这样就能引来雨水。还有安床:结婚的时候,道公会来新房里,用朱砂在床头上画符,念“百年好合,早生贵子”,说是能让新人的日子过得红火。
嵊泗的民间信仰,从来不是“纯道教”,而是融合了海洋文化的“混合体”。比如,渔民们拜妈祖,也拜龙王;拜玉皇大帝,也拜土地公。他们觉得,这些神仙都是“自己人”,只要心诚,就能得到保佑。有一次,我在天后宫遇到一个渔民,他手里拿着香,对着妈祖的神像拜了三拜,又对着龙王的神像拜了三拜,嘴里念叨着:“妈祖娘娘,保佑我这次出海别遇到台风;龙王爷爷,保佑我多打点儿鱼。”旁边的道士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嵊泗人的信仰——不挑,只要有用,都拜。”
四、嵊泗道教的现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
现在的嵊泗,道教依然活着,但也在变。
天后宫还是那个天后宫,每天早上6点,道士们就会打开门,打扫院子,准备香烛。信徒们还是会来烧香,有的是求平安,有的是求发财,有的是求孩子考上大学。每年的妈祖祭典,还是会有很多人来,甚至有游客专门来拍视频,把嵊泗的道教文化传到网上。
但变化也在发生。比如,年轻一代对道教的兴趣越来越淡。很多年轻人觉得,拜神不如努力工作,求雨不如用抽水机,超度不如去殡仪馆。为了吸引年轻人,天后宫的道士们开始做“新文章”:他们举办道教文化讲座,给年轻人讲道教的历史、道教的神仙故事;他们开了短视频账号,拍“道士的一天”,比如早上打扫院子、中午做斋饭、晚上念经文,让年轻人知道,道士不是“神秘的人”,而是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还搞“道教体验活动”,让年轻人穿道袍、学画符、念经文,感受道教的魅力。
政府也在帮着保护道教文化。天后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拨钱维修;嵊泗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还把妈祖祭典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道士们举办活动。有一次,我采访嵊泗县文广旅局的工作人员,他说:“道教是嵊泗的特色文化,我们要让它活下来,还要让它活好。”
结尾:嵊泗的道教,是海的礼物
离开嵊泗的那天,我坐在码头的石凳上,看着远处的渔船。海风里飘着淡淡的香火味,不知道是从哪个道观里飘来的。旁边有个老人,手里拿着一根烟,对着大海发呆。我走过去,问他:“您信道教吗?”他笑了笑,说:“信啊,怎么不信?我爷爷信,我爸爸信,我也信。”他指着远处的渔船,说:“你看,那些渔民出海前,都会去天后宫烧柱香。这不是迷信,是个念想——就像妈妈给孩子塞的零花钱,虽然不多,但心里踏实。”
嵊泗的道教,就是这样的“念想”。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信仰,而是渔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跟着时代慢慢变的“活文化”。就像嵊泗的海,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流动。
也许,这就是道教最动人的地方——它能接住岁月的风,也能装下时代的雨,在海岛上,在渔村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慢慢生长。
参考资料
1. 《舟山道教文化探源》(道客巴巴);
2. 嵊泗县人民政府官网“走进嵊泗”栏目;
3. 当地老人口述资料;
4. 《嵊泗县志》(1985年版)。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