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常州市天宁区道教

#常州市天宁区道观 #常州市天宁区修行 #常州市天宁区道士 #常州市天宁区道教


提及常州市天宁区,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这座佛教古刹的香火与禅意,早已成为天宁区的文化符号。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天宁区的市井烟火与历史脉络中,还流淌着另一种古老的文化基因——道教。从西晋时期的“含辉观”到如今的“白云观”,从茅山道教的辐射影响到市区的道教文物馆,天宁区的道教文化虽不如佛教那般张扬,却像一条隐秘的溪流,在岁月中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

道教在常州地区的传播,可追溯至西晋时期。据《常州地区道观的兴衰史》记载,西晋太始年间(265 – 274),毗陵县(今常州)便始建“含辉观”,规模宏大,惜于南宋时毁于兵火(废基位于原武进县小河乡观东、观西两村之间)。这一早期道观的建立,为常州地区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道教被尊为国教,常州道教迎来兴盛期。天宁区作为常州的核心城区,自然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史料推测,当时天宁区境内可能已有多座道观建立,虽未留下具体名称,但从常州整体道教氛围来看,天宁区的道教文化已初具规模。

宋朝时期,道教与佛教、儒家思想进一步融合,天宁区的道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道士们不仅研习《道德经》《南华经》等经典,还吸收了佛教的禅修方法与儒家的伦理观念,使道教文化更贴近民众生活。

明清时期,天宁区的道教发展进入稳定期。其中,“白云观”(位于天宁区市区)逐渐成为当地道教中心。这座道观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成为天宁区道教历史的重要见证。

三、天宁区的主要道教场所

1. 白云观:天宁区的道教“活化石”

白云观是天宁区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宫观,也是常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据《常州道教志》记载,白云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 – 649),初名“白云庵”,后因规模扩大更名为“白云观”。历经宋、元、明、清修缮,现存建筑包括山门、玉皇大殿、太上老君殿、后殿及两侧厢房,整体布局严谨,符合道教宫观的传统形制。

建筑与供奉:白云观坐北朝南,山门上方悬挂着“白云观”匾额,字体苍劲有力。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玉皇大殿,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像,神态威严。穿过玉皇大殿,便是太上老君殿,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两侧是吕洞宾、王重阳等道教仙人像。后殿则供奉着王母娘娘,殿内装饰着精美的壁画,描绘了道教传说中的“瑶池会”场景。

文化遗迹:白云观内存有大量珍贵的道教文物,如明朝的铜钟(刻有“白云观重修记”)、清朝的石碑(记录了道观的历史变迁)、以及道士使用的拂尘、令牌、道袍等法器。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白云观的历史,也为研究天宁区道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 常州道教历史文物馆:道教文化的“博物馆”

为传承道教文化,天宁区设立了“常州道教历史文物馆”(位于天宁区市区)。该馆以“展示道教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为主题,陈列了大量道教文物,包括:

  • 经典文献:《道德经》《南华经》的明清刻本,以及《道藏》的部分残卷;
  • 法器与服饰:道士使用的拂尘、令牌、道袍、冠帽等;
  • 碑刻与壁画:含辉观的残碑、白云观的重修碑记,以及道教壁画(如“八仙过海”“太上老君讲经”);
  • 道教音乐乐器:笙、箫、笛子等,这些乐器用于道教仪式中的音乐演奏。

该馆的建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天宁区道教文化的窗口,也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贡献。

常州道教音乐是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特点是融合了江南丝竹的旋律与道教的神圣氛围。道教音乐主要用于法事活动(如斋醮、祈福),常见曲目有《三清颂》《玉皇赞》《吕祖仙歌》等。这些曲目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既体现了道教的神圣性,又具有江南文化的细腻与灵动。

据《常州道教及其音乐》记载,常州道教音乐的演奏乐器包括笙、箫、笛子、二胡等,演奏时通常由道士组成乐队,配合法事流程演奏。例如,在斋醮仪式中,音乐从“起坛”开始,随着仪式的推进,旋律逐渐变得庄重,直至“送神”环节,旋律又变得舒缓,象征着神灵的离去。

天宁区的道教仪式以“斋醮科仪”为主,这是一种通过设坛、摆供、焚香、诵经、礼拜等步骤,沟通神灵、祈求平安的仪式。斋醮科仪的流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多名道士配合完成,包括“开坛”“请神”“诵经”“送神”等环节。

民间化特征:天宁区的道教仪式不仅具有神圣性,还融入了民间元素。例如,在春节期间,白云观会举行“祈福法会”,信众们可以带着供品(如水果、糕点)前来祭拜,道士们则会为信众“解签”“画符”,祈求新年平安。这种仪式既满足了信众的宗教需求,又拉近了道教与民众的距离。

天宁区的道教文物丰富多样,不仅见证了道教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道教文化的传承。例如:

  • 白云观的铜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 – 1424),钟身刻有“白云观重修记”,记录了当时道观的修缮情况;
  • 常州道教历史文物馆的《道德经》刻本:刊印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 – 1795),字体工整,保存完好,是研究道教经典的重要资料;
  • 含辉观的残碑:虽仅存部分文字,但仍能看出当时含辉观的规模与香火盛况。

五、天宁区道教的现状与传承

1. 道教协会的引领作用

常州市道教协会(位于天宁区)是天宁区道教事务的管理机构,近年来开展了多项活动,推动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文明敬香活动:2014年,常州市道协发起“文明敬香,建设生态道观”活动,倡导信众用献花、献果代替燃烧高香,减少空气污染。这一活动得到了广大信众的支持,成为天宁区道教的一大特色。
  • 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2021年,常州市道协召开“全市散居正一派道士代表座谈会”,传达宗教政策,加强对散居正一派道士的引导与管理,提高他们的宗教素养。
  • 宗教政策培训:常州市道协定期组织道士学习《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道士的法治意识,确保道教活动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2. 道士队伍的传承

天宁区的道士队伍由资深道士与年轻道士组成:

  • 资深道士:如白云观的主持,他们精通道教经典与仪式,是道教文化的“活字典”;
  • 年轻道士:通过“正一派道士初授箓”“升授箓”培训(如2021年常州市道协组织的初授箓培训、2025年的升授箓培训),学习道教知识与仪式,成为道教文化的继承者。

3. 道教文化的传播

天宁区的道教文化通过多种方式传播:

  • 文物馆开放:常州道教历史文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举办“道教文化展”“道教音乐演奏会”等活动,吸引游客与市民参与;
  • 媒体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天宁区的道教文化,如搜狐网报道的“白云观的历史与文化”、常州市民宗局网站发布的“道教活动动态”;
  • 节日活动: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白云观会举行“祈福法会”“猜灯谜”等活动,将道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结合,增强民众对道教文化的认知。

天宁区的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晋时期的“含辉观”到如今的“白云观”,从道教音乐到道教仪式,从文物馆到道协活动,天宁区的道教文化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作为天宁区的文化遗产,道教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在新时代,天宁区的道教文化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民众生活,为天宁区的文化建设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蔷薇看中国. 常州地区道观的兴衰史[J]. toutiao, 2023.

[2] 搜狐网. 道教宫观:江苏省常州市青云山道观自明朝鼎盛至今·杨志忠道长[J]. 搜狐, 2020.

[3] 常州市民宗局. 常州市2014年民族宗教工作总结[R].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4.

[4] 江苏省道教协会. 常州市道协开展2025年正一派道士升授箓培训考核[J]. 江苏省道教协会, 2025.

[5] 360文档中心. 常州道教及其音乐[J]. 360文档, 2018.

[6] 江苏省民宗委. 常州道教界推进生态文明宫观建设[J]. 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3.

[7] 江苏省道教协会. 常州市道协召开全市散居正一派道士代表座谈会[J]. 江苏省道教协会, 2021.

[8] 江苏省道教协会. 常州市道教界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J]. 江苏省道教协会, 2021.

[9] 自在行旅游. 常州道士探秘之旅,探寻神秘与美丽的交融[J]. 自在行旅游, 2022.

[10] 江苏省道教协会. 常州道教2022年度首期宗教政策、道教知识培训班圆满举办[J]. 江苏省道教协会, 2022.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王阳明心学 现代心理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