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绍兴市新昌县道教

#绍兴市新昌县道观,#绍兴市新昌县修行,#绍兴市新昌县道士,#绍兴市新昌县道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让浙东天姥山的仙山胜景传遍天下。位于天姥山北麓的绍兴市新昌县,因山水灵秀、道脉悠长,成为浙东道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既有“第十洞天”“第六十福地”的道教圣境,也有千年古观与民间信仰的交融,道教文化早已融入新昌人的生活血脉。

一、历史沿革:从六朝高道栖游到全真道传承

新昌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原战乱频繁,大批文人道士南迁,浙东的山水成为他们避世修炼的理想之地。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号抱朴子)曾遍历新昌的沃洲山、天姥山,寻找炼丹宝地,留下“葛仙翁炼丹处”的传说。南朝齐梁时期,道士顾欢隐居沃洲山,著《夷夏论》,主张“道教为华夏正统,佛教为夷狄之教”,引发佛道之争,成为中国宗教史上的重要事件。顾欢的思想,奠定了新昌道教“重本土、尚自然”的特色。

唐代是新昌道教的鼎盛时期。道教被尊为国教,高道辈出。司马承祯(字子微),唐代著名道士,自号“天台白云子”,曾隐居天姥山,修炼“坐忘”之术。他著有《坐忘论》《天隐子》,主张“主静去欲,与道合一”,对道教内丹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李白、吴筠等文人曾慕名来访,李白写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诗句,将天姥山描绘为“仙山”。

宋代以后,全真道传入新昌,与本土道教融合。元代,重阳宫(原名“重阳万寿宫”)在穿岩十九峰下兴建,成为全真道在浙东的重要道场。明代万历年间,重阳宫因火灾重建,规模扩大;清代乾隆年间,再次修复,保留了“前殿后阁、左右配殿”的传统布局。近代以来,道教虽受战乱影响,但改革开放后,重阳宫等道观得以恢复,成为新昌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著名道观:洞天福地中的仙踪

1. 重阳宫:第十洞天与第六十福地的交汇

重阳宫位于新昌城西20公里的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深藏于桂竹谷中,是浙东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它背靠天姥山,面对沃洲湖,山水环绕,符合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

重阳宫的历史可追溯至六朝,当时已是高道栖游之地。唐代,司马承祯在此隐居,留下“通灵入妙区”的题刻;明代,重建后的重阳宫成为“绍兴市第一家对外开放的道观”。如今的重阳宫,由“太清院”“月老祠”“道家文化养生园”等部分组成,布局严谨:

  • 中轴线上:依次为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升仙台(传说道士修炼升仙之处);
  • 西侧配殿: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主管赐福、赦罪、解厄)、慈航殿(供奉观音菩萨,体现佛道融合);
  • 东侧配殿:财神殿(供奉赵公明,主管财运)、天医殿(供奉孙思邈,主管健康)、转运堂(供奉文昌帝君,主管学业与仕途)。

重阳宫的“洞天福地”称号由来已久:沃洲山是道教“第十五洞天”(沃洲洞天),天姥山是“第十六洞天”(天姥洞天),司马悔山是“第六十福地”(司马悔福地),而重阳宫正处于这些福地的中心,因此被称为“东南道教胜地”。

2. 司马悔山:司马承祯的“悔悟”之地

司马悔山位于天姥山脉,是道教“第六十福地”,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的传说而闻名。相传,司马承祯原本打算去天台山修炼,走到此处时,突然“悔悟”——认为天姥山的山水更适合修炼,于是隐居下来。因此,此山得名“司马悔山”,山上的小庙称为“司马悔庙”,庙前的石拱桥称为“司马悔桥”。

司马悔庙虽小,却保留了唐代风格:正殿供奉司马承祯,两侧配祀土地神、城隍神;庙内有“司马悔山记”碑刻,记载了司马承祯的隐居事迹。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香客云集,祈求“悔悟过往,平安顺遂”。司马悔桥是新昌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可通行,成为“仙山”与“人间”的连接。

3. 太清院:民间道教的“活化石”

太清院位于沃洲湖附近,依山而建,面对十九峰,是新昌民间道教的代表。它的布局与重阳宫相似,但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信仰:

  • 中轴线上:灵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升仙台;
  • 西侧配殿:三官殿、慈航殿、三阳殿(供奉太阳、月亮、星星,主管光明);
  • 东侧配殿:财神殿、天医殿、转运堂(供奉文昌帝君与关公,兼顾学业与财运)。

太清院的特色是“民间化”:它不仅供奉道教正统神灵,还融入了老百姓最关心的“财神”“天医”“转运”等信仰。比如,财神殿的香火最旺,每年春节,很多人来此“接财神”;天医殿则是老人与病人的“祈福圣地”,人们相信孙思邈能“治百病”。

三、本土道士:从顾欢到司马承祯的传承

1. 顾欢:《夷夏论》的作者

顾欢(420 – 483),南朝齐梁时期道士,字景怡,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人。他隐居沃洲山,著《夷夏论》,主张“道教为华夏正统,佛教为夷狄之教”,认为“佛教讲‘空’,道教讲‘道’,‘道’是自然的,更适合中国人”。《夷夏论》引发了佛道之争,佛教徒慧琳写《白黑论》反驳,顾欢则写《答慧琳书》回应,成为中国宗教史上的重要事件。顾欢的思想,奠定了新昌道教“重本土、尚自然”的特色。

2. 司马承祯:“坐忘”之术的创始人

司马承祯(647 – 735),唐代道士,字子微,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他隐居天姥山,自号“天台白云子”,擅长书法(尤善篆书、隶书),著有《坐忘论》《天隐子》。《坐忘论》主张“坐忘”——即“排除杂念,进入忘我的境界”,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经典。司马承祯的思想,影响了李白、吴筠等文人,李白称他为“仙翁”,写下“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诗句。

四、文化影响:融入生活的道教信仰

1. 习俗中的道教元素

  • 春节:老百姓会去道观拜神,求“新年平安”;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道教神灵),供糖瓜,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 重阳节:去重阳宫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纪念陶渊明(道教隐士);
  • 初一、十五:香客会去道观烧香,求“财运”“健康”“学业”,比如财神殿的香火最旺,天医殿则是老人的“常去之地”。

2. 文学中的道教意象

新昌的道教文化,成为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天姥山描绘为“仙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自由与仙道的向往;陆游的《游天姥山》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将天姥山的雄奇与道教的神秘结合;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也提到了新昌的道教文化,称其为“浙东的文化密码”。

3. 旅游中的道教品牌

如今,新昌道教文化已成为旅游的重要品牌。重阳宫、司马悔山、太清院等道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 重阳宫是《神雕侠侣》《琅琊榜》等电视剧的拍摄地,其“仙山”景观与道教文化结合,成为“网红打卡地”;
  • 司马悔山的“司马悔桥”与“司马悔庙”,因传说而充满神秘色彩,吸引很多“文化游客”;
  • 太清院的“民间道教”特色,让游客感受到“接地气”的道教文化,比如“接财神”“求健康”等活动。

五、结语:山水与道的融合

新昌道教的魅力,在于“山水与道的融合”。它不仅有“第十洞天”“第六十福地”的仙山胜景,还有千年古观与民间信仰的交融;它不仅是道士修炼的“圣地”,更是老百姓“祈福”的“家园”。正如李白诗中所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新昌的道教文化,正是这样一座“名山”,等待着人们去探访、去感悟。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启示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