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南通市海门区道教

#南通市海门区道观 #南通市海门区修行 #南通市海门区道士 #南通市海门区道教


封面图

提到海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长江门户”的地理标签,是“江海风情”的旅游名片,却很少有人留意到,这片被江水海浪滋养的土地上,道教文化早已扎根千年,像一颗被岁月藏起的珍珠,等待着有心人去擦拭它的光芒。

一、历史溯源:从沙洲到道乡的千年脉络

海门的道教历史,得从“沙洲”说起。早在唐末,长江入海口的泥沙淤积出东洲、布洲等大片沙洲,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海门地域。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海门正式建县,县治设在东洲镇。随着人口的迁入,江南的道教文化也顺着长江水飘到了这片新生的土地——宋代真宗年间,全真道的前身“真庆观”(今排河观)在海门东部建成,供奉真武大帝,成为南通以东至吕四地区最早的道教道场之一。

“真庆观”的建立,标志着道教在海门站稳了脚跟。为什么选择真武大帝?熟悉道教的人都知道,真武大帝是“水神”,主掌江河湖海的平安,对于靠水吃水的海门百姓来说,这样的信仰再实在不过。每年汛期,渔民们会到观里烧香,祈求“浪平风静,渔获满舱”;遇到干旱,农民们也会来求雨,希望“甘霖普降,五谷丰登”。就这样,道教慢慢融入了海门人的生活,成为他们面对自然时的精神依托。

到了明代,海门的道教进一步发展。明成祖朱棣推崇真武大帝,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真武庙的热潮,海门的“真庆观”也借机扩建,更名为“排河观”(因位于排河岸边而得名),规模扩大到“三进院落,十间殿宇”,成为当时南通东部最具影响力的道教场所。清代乾隆年间,排河观又迎来一次大修,加入了江南园林的建筑元素,比如曲径通幽的回廊、小巧玲珑的假山,让道观既有宗教的庄严,又有江南的雅致。

图片1

二、道观掠影:藏在烟火里的仙踪

1. 排河观:千年古观的前世今生

排河观位于海门区刘浩镇,是海门现存最古老的道观之一。站在观门前,首先看到的是朱红色的山门,门楣上“排河观”三个鎏金大字,还是清代书法家的手笔。走进观内,庭院里的古柏已经有八百多年树龄,树干上的裂痕像老人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正殿里的真武大帝像,是明代的木雕,虽然历经战乱,却依然保存完好——大帝身着铠甲,手持宝剑,目光威严却又带着几分慈悲,仿佛在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排河观的“奇”,在于它的“活”。不同于有些古观的“博物馆式”存在,这里依然是当地道教活动的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诞辰),观里都会举办盛大的法会,附近的村民们带着香烛、供品赶来,有的祈求家人平安,有的希望生意兴隆,还有的只是来看看这座陪伴了几代人的老观。法会当天,观里的道士会穿上道袍,敲起法器,念诵《真武经》,声音穿过庭院,飘到远处的稻田里,让整个村庄都染上了几分神圣的气息。

2. 城隍庙:市井中的守护神

如果说排河观是“隐于乡野的仙踪”,那么城隍庙就是“藏在市井的烟火”。海门的城隍庙位于刘浩镇镇区(原六甲镇),始建于明代,原名叫“六甲城隍庙”,是南通以东至吕四地区最雄伟的道教场所之一。据《海门县志》记载,这座城隍庙“占地面积十五亩,有正殿、偏殿、戏楼等建筑四十余间”,每年春节,这里都会举办庙会,戏楼上唱着越剧、沪剧,台下摆满了小吃摊,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卖年画的,挤得水泄不通,比过年还热闹。

可惜的是,城隍庙在近代经历了战乱和岁月的侵蚀,一度变得破败。直到2010年,海门区政府启动了“城隍庙修复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正殿、戏楼、山门等建筑。现在的城隍庙,虽然规模不如从前,但依然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正殿的屋顶是歇山顶,覆盖着青瓦,屋檐下的斗拱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殿内的城隍爷像穿着红色的官服,坐在金色的宝座上,两边的判官、小鬼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审视着人间的善恶。

3. 大高玄殿:皇家道观的海门印记

提到大高玄殿,很多人会想到北京故宫旁边的那座皇家道观,却不知道海门也有一座大高玄殿。这座道观位于海门区中心城区,始建于清代,是当时海门最豪华的道教场所之一。据《南通道教志》记载,大高玄殿“建筑风格仿照北京大高玄殿,有山门、正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屋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殿内供奉着三清天尊、玉皇大帝等道教尊神”,可见其规格之高。

遗憾的是,大高玄殿在近代遭到了破坏,只剩下几间残垣断壁。2020年,海门区政府启动了“大高玄殿修缮工程”,计划恢复其原有规模。现在,当你走到海门的红星路西首,还能看到正在修缮的大高玄殿——红色的围墙里,工人师傅们正在搭建脚手架,殿顶的黄色琉璃瓦已经铺了一半,阳光下闪着金光,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三、道脉传承:从古代道士到当代传人

海门的道教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道士的努力。在古代,海门的道士大多来自江南的茅山派,他们背着道袍、带着法器,来到这片沙洲,建立道观,传播道教教义。比如排河观的第一任住持“梅道长”,据说是宋代茅山派的弟子,他不仅建立了排河观,还教当地百姓种植水稻、养殖鱼虾,深受百姓爱戴。

到了近代,海门的道教经历了一段低谷。抗日战争时期,很多道观被炸毁,道士们被迫流离失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道教才逐渐恢复生机。1983年,南通市道教协会成立,海门的道士们有了自己的组织。此后,海门的道教活动越来越活跃:1990年,排河观举办了“真武大帝诞辰千年纪念法会”,吸引了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道士参加;2000年,城隍庙恢复了“春节庙会”,每年都有几万游客前来参观;2015年,南通市道协在海门举办了“第三届玄门讲经”,海门的道士们纷纷上台,讲解《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现在,海门有二十多位注册道士,他们大多是年轻一代,有的是从小跟着师傅学道,有的是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道教工作。比如排河观的现任住持“王道长”,今年三十多岁,是茅山派的第二十八代弟子,他不仅精通道教经典,还会弹古琴、写书法,经常在观里举办“道教文化讲座”,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参加。

图片2

四、当代风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今天的海门道教,正朝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道教活动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形式: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城隍庙都会举办“接财神”活动,道士们穿着道袍,敲着锣鼓,带着财神像绕着镇区走一圈,村民们跟着后面,放着鞭炮,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比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排河观都会举办“中元节法会”,道士们念诵《度人经》,为祖先超度,村民们带着纸钱、供品前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另一方面,道教也在积极融入现代社会。比如海门的道士们利用互联网,开设了“海门道教”公众号,发布道教新闻、经典讲解、活动预告等内容,吸引了很多年轻粉丝;比如排河观举办了“道教文化夏令营”,让孩子们学习道教礼仪、打太极、写毛笔字,了解道教文化;比如南通市道协在海门举办了“道教书画展”,展出了道士们的书法、绘画作品,既有传统的山水画,也有现代的抽象画,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结语:江海之间的道教密码

海门的道教,像一杯陈酒,越品越有味道。它既有江南道教的雅致,又有沿海文化的务实;既有千年的历史底蕴,又有现代的活力。当你走进排河观的庭院,听着道士们念诵经典的声音,看着古柏的影子在地上摇晃,你会突然明白:道教不是高高在上的宗教,而是融入海门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面对自然时的勇气,是他们追求幸福的希望。

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海门的道教会继续发展,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会有更多的道观被修复,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片土地上的道教文化。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珍惜这份遗产,让它在江海之间,永远闪耀着光芒。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心理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