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泰州市兴化市道教

泰州市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流域,是一座被水网环绕的水乡古城。这里河港纵横、湖荡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道教文化如同一股隐秘而持久的溪流,浸润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与民间生活。从元明时期的道观建筑,到明清时期的“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再到当代的文化传承,兴化市的道教文化始终与里下河的水乡风情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主要道观、知名道士、文化特色及当代传承等方面,全面梳理兴化市道教文化的脉络与内涵。

兴化市的道教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泰州地区属于“吴头楚尾”,是神仙传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战国时期的方士徐福曾在东海沿岸寻找仙山,而泰州地区的先民便有“崇信鬼神、祭祀天地”的习俗。秦汉时期,随着道教的正式形成,泰州地区的方士活动逐渐规范化,出现了早期的道教团体。

南北朝时期,道教在南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兴化市所在的里下河流域,因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成为道教传播的重要通道。据《泰州道教》记载,当时泰州地区已有“道士结庐而居,讲经论道”的现象,部分道士还参与了地方的水利建设与祈福活动,逐渐融入民间社会。

隋唐时期,道教被尊为国教,兴化市的道教活动日益兴盛。据《兴化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627 – 649),兴化市境内已有“三官殿”“斗姥宫”等小型道观,主要供奉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和斗姥元君,用于祈福消灾。

宋元时期,兴化市的道教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元至正元年(1341),兴化市东大街建成了东岳庙,这是兴化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据《兴化日报》(2019年6月1日)报道,东岳庙首任住持姜可常为全真教丘处机(刘长春)的嫡传弟子,他将全真教的教义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结合,使东岳庙成为当时泰州地区的道教中心。此外,宋元时期还建成了文昌庙、龙华山道观等一批重要道观,形成了“道观林立、道士云集”的局面。

明清时期,兴化市的道教文化进入鼎盛阶段。据《泰州道教》记载,当时兴化市境内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其中“三宫”指仙源宫、乐真观、南斗宫;“五观”指东岳庙、文昌庙、龙华山道观、云台山道观、城隍庙;“七十二茅庵”则是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小型道教场所。这些道观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如东岳庙占地面积达800多平方米,拥有正殿、偏殿、后殿等建筑,供奉着泰山神、观音菩萨(道教与佛教融合的体现)等神灵。

明清时期,兴化市的道教活动与民间文化深度融合。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道观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周边数百里的民众前来祈福。据《兴化市志》记载,东岳庙的庙会“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摊贩云集、热闹非凡”,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社会变革,兴化市的道教文化逐渐衰落。许多道观因年久失修而倒塌,道士数量也大幅减少。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兴化市的道教文化开始逐步复兴。1983年,东岳庙被列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兴化市道教协会成立,负责管理境内的道教活动场所与教职人员;2017年,兴化市道教协会开展“五好”建设(爱国爱教好、遵纪守法好、团结和谐好、服务社会好、自我管理好),推动道教文化的规范化与现代化。

东岳庙位于兴化市城区东大街,是兴化市最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该庙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兴化日报》(2019年6月1日)报道,东岳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元、明、清三代的特色,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着泰山神(东岳大帝),两侧为十殿阎王、牛头马面等神灵。殿内的壁画保存完好,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十殿审判等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东岳庙的香火一直十分旺盛,尤其是每年的“东岳大帝诞辰”(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期间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间表演,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此外,东岳庙还是兴化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承担着道教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职责。

文昌庙位于兴化市千垛镇荡朱古村,是一座以供奉文昌帝君为主的道教宫观。该庙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 – 1424),地处里下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周边环绕着大片的农田与鱼塘。据抖音百科“兴化市文昌庙”记载,文昌庙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殿宇小巧玲珑,屋顶采用歇山顶,覆盖着青瓦,墙面为白色,与周围的水乡景观相得益彰。

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管文运、科举的神灵,因此文昌庙成为当地学子与家长祈福的重要场所。每年的“文昌帝君诞辰”(农历二月初三),庙会期间会有“拜文昌”“放河灯”等活动,表达对学业有成的期盼。此外,文昌庙还保留了传统的道教斋醮仪式,如“文昌祈福法会”,吸引了众多信众参与。

龙华山道观位于兴化市龙华山风景区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该庙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地处龙华山的山腰,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与清澈的溪流。据《兴化市志》记载,龙华山道观的建筑风格以“山林野趣”为主,殿宇分布在山坡上,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龙华山道观主要供奉道教中的自然神灵,如土地神、山神、水神等,反映了里下河流域先民对自然的崇拜。该庙的道教活动以“祈福消灾”为主,如“山神祭祀”“水神祈福”,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龙华山道观还是兴化市道教协会的“道教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办道教讲座与培训活动。

姜可常是兴化市东岳庙的首任住持,也是全真教在泰州地区的重要传播者。据《泰州道教》记载,姜可常出生于元至元年间(1264 – 1294),是丘处机的嫡传弟子。他在元至正元年(1341)来到兴化市,主持修建了东岳庙,并将全真教的“性命双修”教义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泰州全真派”。

姜可常的贡献不仅在于修建了东岳庙,更在于推动了道教与民间文化的融合。他主张“道教应融入民间生活”,因此东岳庙的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道教仪式,还融入了民间的庙会、舞龙等活动,使道教文化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

陈纪明是兴化市道教协会会长、东岳庙住持,也是当代兴化市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据菩萨在线(2023年10月)报道,陈纪明出生于1965年,1985年开始师从东岳庙的老道士学习道教教义与仪式,1990年正式成为道士。他长期致力于道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推动东岳庙的修复与扩建,使其成为兴化市的重要文化景点。

陈纪明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道教慈善行”“关爱老人”等,将道教的“慈悲为怀”理念融入当代社会。此外,他还撰写了《东岳庙志》《泰州道教文化研究》等著作,系统梳理了兴化市道教文化的历史与内涵。

王利军是兴化市道教协会的重要成员,也是当代兴化市道教规范化建设的推动者。据泰州市民宗局(2024年3月)报道,王利军出生于1978年,2000年加入兴化市道教协会,2010年担任东岳庙的副住持。他积极参与“五好”建设活动,推动道教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如制定《道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道士行为规范》等,提高了道教界的整体素质。

王利军还注重道教文化的传播,通过举办“道教文化讲座”“道教音乐表演”等活动,向年轻人介绍道教文化的内涵。他认为,“道教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因此积极推动道教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将道教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创作了《东岳神韵》等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兴化市的道教音乐是泰州道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据光明网(2023年10月)报道,泰州道乐继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辞祷神”的传统,在诵经文、做礼忏、行斋醮、放焰口时,使用笙、箫、笛、鼓等乐器,演奏出悠扬、庄重的音乐。兴化市的道教音乐还融合了里下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水乡小调”“渔歌”,使其更具亲和力。

例如,东岳庙的“东岳法会音乐”,采用了“慢板”“中板”“快板”等节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既保留了道教音乐的庄重性,又融入了民间音乐的活泼性,受到了信众与游客的喜爱。此外,兴化市道教协会还定期举办“道教音乐展演”活动,推动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兴化市的庙会文化是道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重要结合点。据《兴化市志》记载,兴化市的庙会主要集中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其中以东岳庙、文昌庙的庙会最为盛大。庙会期间,除了道教仪式外,还有民间表演、商品交易等活动,形成了“宗教活动与民间生活融为一体”的局面。

例如,东岳庙的庙会期间,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间表演,这些表演不仅增加了庙会的热闹气氛,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此外,庙会期间还有大量的摊贩,出售小吃、玩具、日用品等,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商品交易市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兴化市的民间信仰中,道教元素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渔民在出海前会到道观中拜祭水神,祈求平安;农民在播种前会拜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妇女在生育前会拜祭送子娘娘,祈求子嗣安康。这些民间信仰活动,不仅是对道教神灵的崇拜,更是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此外,兴化市的民间习俗中还保留了许多道教仪式,如“葬礼中的超度法会”“婚礼中的祈福仪式”。例如,在葬礼中,道士会举行“焰口法会”,超度亡灵,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在婚礼中,道士会举行“合卺祈福法会”,祈求新人百年好合。这些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化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道教文化的保护,将东岳庙、文昌庙、龙华山道观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投入资金进行修复。例如,东岳庙在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恢复了正殿、偏殿、后殿等建筑的原貌,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此外,兴化市还建立了“道教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道教文物、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保存。

兴化市道教协会积极开展道教文化传播活动,通过举办“道教文化节”“道教讲座”“道教音乐表演”等活动,向公众介绍道教文化的内涵。例如,2023年,兴化市道教协会举办了“首届道教文化节”,活动包括“东岳法会”“文昌祈福法会”“道教音乐展演”“道教文化讲座”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与信众参与。此外,兴化市道教协会还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道教文化内容,扩大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力。

兴化市将道教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了“道教文化旅游线路”。例如,“东岳庙 – 文昌庙 – 龙华山道观”线路,将兴化市的主要道教宫观串联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此外,兴化市还开发了“道教文化体验项目”,如“穿道服、学道教礼仪”“参与斋醮仪式”“制作道教符咒”等,让游客亲身体验道教文化的魅力。

兴化市的道教文化是里下河流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融入了当代的生活。从元明时期的道观建筑,到明清时期的“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再到当代的文化传承,兴化市的道教文化始终与水乡风情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通过对历史演变、主要道观、知名道士、文化特色及当代传承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兴化市的道教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当代社会,兴化市的道教文化正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与发展,为地域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兴化日报》,2019年6月1日,《兴化道教圣地——东岳庙》。

2. 抖音百科“兴化市文昌庙”。

3. 江苏省民宗委,2017年11月6日,《兴化市道教协会认真做好农村道观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4. 泰州市民宗局,2024年3月,《市道教协会召开全市道教界“五好”建设动员部署会》。

5. 光明网,2023年10月,《泰州道乐与泰州文化》。

6. 《泰州道教》,孔夫子旧书网。

7. 《兴化市志》,兴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