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长寿之乡”,以“百岁老人多、长寿文化浓”闻名全国。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两弯半”如派盆景、水绘园江南园林等文化符号,更有道教文化的千年浸润。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自汉代传入如皋以来,与当地“敬畏自然、重视生死”的民俗传统深度融合,形成了“道俗共生、长生活力”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灵威观作为如皋道教的核心载体,见证了道教在当地的兴衰演变,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如皋道教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如皋县志》记载,汉代境内已有“祖师观”(灵威观前身),供奉道教始祖老子及真武大帝,是当时江北地区较早的道教活动场所。唐代是如皋道教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高丽,途经如皋,驻跸祖师观。观内道士为太宗祈福,据称“夜梦真武大帝显灵,告知东征必胜”。太宗大喜,御赐“灵威观”匾额,取“神灵显威、护国安民”之意,祖师观由此更名为“灵威观”,地位骤升。
宋代,灵威观进入兴盛期。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天圣年间(1023 – 1032年),灵威观获朝廷赐田百亩,用于扩建殿宇。此时的灵威观已形成“山门 – 仁威殿 – 斗姥殿 – 玉皇殿”的中轴线布局,成为南通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明清时期,灵威观进一步发展:明代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道士王道然主持修缮,新增“虚皇殿”“功德祠”等建筑;清代乾隆年间(1736 – 1795年),观内道士参与编纂《如皋道教仪范》,规范了当地道教仪式流程。至清末,灵威观占地十余亩,有殿堂14座,寮房、斋堂等附属建筑30余间,与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并列为“江苏省三大道观”。
灵威观位于如皋市区古运盐河北岸,是如皋现存唯一的道教宫观,2002年被列为“如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严格遵循道教“八卦方位”与“天人合一”理念,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主要建筑包括:
1. 山门
山门为灵威观的入口,采用明清时期的歇山顶建筑风格,匾额“灵威观”为唐太宗御赐(现存为清代仿制品)。山门两侧塑有“青龙”“白虎”神像,象征“守护道观、驱邪避凶”。
2. 仁威殿
仁威殿是灵威观的主殿,供奉真武大帝(道教北方玄武神,主掌水患与平安)。殿内真武大帝塑像高3米,身着鎏金铠甲,手持宝剑,神态威严。殿梁上悬挂“仁威显灵”匾额,为清代乾隆皇帝御赐。仁威殿是观内举行重大仪式(如真武大帝诞辰、超度法会)的主要场所。
3. 斗姥殿与虚皇殿
斗姥殿位于仁威殿西侧,供奉斗姥元君(道教中掌管星辰、生育的女神),殿内塑有斗姥元君及“北斗七星”神像,是当地妇女求子、祈福的重要场所。虚皇殿位于仁威殿东侧,供奉虚皇天尊(道教“三清”之一,象征“道”的本体),殿内悬挂“道法自然”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4. 玉皇殿
玉皇殿是灵威观的后殿,供奉玉皇大帝(道教天界主宰),殿内玉皇大帝塑像高4米,身着龙袍,头戴冕旒,两侧塑有“千里眼”“顺风耳”神像。玉皇殿是观内最高建筑,寓意“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灵威观的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如中轴线布局象征“阴阳平衡”,殿宇命名(如“仁威”“虚皇”)体现“仁义”“虚无”的道教思想,建筑装饰(如木雕、砖雕)中的“太极图”“八卦纹”则强化了“天人合一”的主题。
如皋道教的发展,离不开历代道士的贡献。他们不仅传承了道教经典与仪式,更以“济世度人”的理念融入当地社会,成为连接道教与民俗的纽带。
1. 唐代:“三静道士”的传说
据《灵威观志》记载,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道士玉静、信静、静玄(合称“三静道士”)云游至如皋,驻锡灵威观。他们精通《道德经》《庄子》,擅长医术,经常为当地百姓施医施药。相传,贞观末年如皋爆发瘟疫,“三静道士”用道观种植的草药(如艾草、菖蒲)熬制汤药,救治了数百人。百姓为纪念他们,在灵威观内建“三静祠”,至今仍有祭祀活动。
2. 明清:“善道”传统的形成
明清时期,灵威观的道士形成了“以善为道”的传统。据《如皋县志·人物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1662 – 1722年),灵威观道士李常明主持观务期间,每逢灾荒年景,便在观前设粥棚,赈济无衣食之人;瘟疫流行时,施药给贫困患者;有人病死、饿死、暴死于路旁,李常明便组织道士施棺埋葬,累计达百余具。李常明的善举被当地百姓称为“活菩萨”,其事迹被载入《如皋县志》。
3. 近代:“爱国道士”的担当
抗日战争时期,灵威观道士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据《南通文史资料》记载,1940年,新四军东进如皋,灵威观道士王修德将观内的粮食、药品捐给新四军,并利用道观的隐蔽性,为新四军传递情报。王修德因此被日军逮捕,遭受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后被新四军营救。新中国成立后,王修德担任如皋道教协会会长,继续为道教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如皋道教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其与当地民俗的深度融合。道教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生死”“祈福”等领域表现突出。
1. 超度荐拔:“生死之间的道教仪式”
在如皋,人去世后,家属通常会请灵威观的道士举行“超度荐拔”仪式,目的是“引导亡灵脱离苦海,早日投胎转世”。仪式流程大致分为以下步骤:
- 准备阶段:家属需提前三天通知道士,准备祭品(香、烛、纸马、供果、酒)、法器(道铃、木鱼、经卷)及“亡灵牌位”。
- 设坛阶段:道士在灵堂前摆放供桌,桌上放置神像(真武大帝、观音菩萨,体现“道佛融合”)、亡灵牌位及祭品。供桌两侧悬挂“超度亡灵”“早登极乐”的挽联。
- 仪式阶段:道士身着道服(蓝色或黑色,绣有太极图),手持道铃,念诵《度人经》《往生咒》等经文。念诵过程中,道士会进行“焚纸”(焚烧纸马、纸钱,象征“给亡灵送钱”)、“洒酒”(将酒洒在地上,象征“祭祀亡灵”)、“拜忏”(道士向神像鞠躬,祈求神灵宽恕亡灵的罪过)等动作。
- 结尾阶段:仪式结束后,家属需向道士致谢,并将“亡灵牌位”带回家中供奉三年,每年清明、冬至进行祭祀。
这种仪式融合了道教“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的理念与当地“重视丧葬”的民俗,成为如皋“生死文化”的重要载体。
2. 祈福活动:“节日里的道教元素”
如皋的传统节日中,道教活动占据重要地位:
- 春节:大年初一,百姓会到灵威观“接财神”。道士会在观前举行“财神出巡”仪式,抬着财神神像游街,百姓则跟在后面焚香、放炮,祈求“新年发财”。
- 农历三月三:真武大帝诞辰,灵威观会举行“庙会”。届时,观内会举办“道教法会”(道士念诵《真武经》)、“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还有“小吃摊”(卖如皋特色小吃,如董糖、如皋烧饼),吸引大量游客。
-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百姓会到灵威观“拜斗姥”(斗姥元君主掌寿命),祈求“老人长寿”。道士会为老人“洒净”(用艾草水洒在老人身上,象征“驱邪避凶”),并赠送“长寿符”(用黄纸写着“寿比南山”,加盖道观印章)。
这些活动将道教信仰与当地民俗完美融合,既传承了道教文化,也丰富了百姓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如皋道教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文化大革命”期间,灵威观的部分建筑被破坏,道教活动被迫停止。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灵威观得以修复,道教活动逐渐恢复。
1. 文物保护与建筑修复
1985年,如皋市政府拨款对灵威观进行全面修复,恢复了“山门 – 仁威殿 – 斗姥殿 – 玉皇殿”的中轴线布局,修复了损坏的神像、匾额及建筑装饰。2002年,灵威观被列为“如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纳入“南通市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灵威观的建筑保存完好,成为如皋市区的重要文化景点。
2. 道教活动的恢复与创新
近年来,灵威观积极开展道教活动,包括:
- 传统仪式:每年农历三月三(真武大帝诞辰)、九月九(重阳节)举行“道教法会”,吸引大量信众参与。
- 文化宣传:观内开设“道教文化讲堂”,定期举办讲座(如“《道德经》解读”“道教与长寿文化”),邀请道教专家、学者授课,吸引年轻人参与。
- 公益活动:延续“善道”传统,灵威观每年都会组织道士到社区、养老院开展“施医施药”活动,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提供中药咨询。
3. 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如皋市政府将灵威观纳入“长寿文化旅游线路”,与水绘园、如派盆景园等景点联动,打造“文化 + 旅游”品牌。灵威观内设置了“道教文化陈列馆”,展示道教法器、经卷、历史文献等,让游客了解道教文化的历史与内涵。此外,观内还推出“道教素食”(如“太极豆腐”“长寿面”),结合如皋“长寿饮食”特色,吸引游客品尝。
南通市如皋市的道教文化,是千年古县的重要文化遗产,它融合了历史、民俗、宗教等多种元素,形成了“道俗共生、长生活力”的独特特色。灵威观作为如皋道教的核心载体,见证了道教在当地的千年变迁,也承载了当地百姓的信仰与记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如皋道教正以新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通过文物保护与传统仪式的恢复,保留道教文化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通过与旅游产业、公益活动的结合,让道教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与参与。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如皋,不妨去灵威观走一走:在仁威殿感受真武大帝的威严,在斗姥殿祈求家人的平安,在玉皇殿领略道教的神圣;或者参加一场“超度荐拔”仪式,体验如皋“生死文化”的独特魅力;再或者品尝一碗“道教长寿面”,感受“道与食”的融合。相信你会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宁静,也会对如皋的道教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如皋县志》(1995年版),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 《灵威观志》(2008年版),如皋市灵威观管理委员会编。
3. 《南通道教史》(2012年版),南通市道教协会编。
4. 《如皋长寿文化研究》(2015年版),如皋市长寿研究所编。
5. 抖音百科“灵威观”词条(2024年更新)。
6. 携程攻略“江左名观 – 如皋灵威观”(2023年发布)。
7. 《南通文史资料》(第32辑),南通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