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古称“山阳”“楚州”,是淮安市的核心老城区,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在这片历史积淀深厚的土地上,道教文化如同一条隐秘而悠长的脉络,贯穿于城市的兴衰变迁之中。从唐贞观年间始建的东岳庙,到晋代初立的紫霄宫,再到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的著述传承,淮安区的道教文化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更成为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主要宫观、著名道士及当代传承等方面,全面梳理淮安区道教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特色。
二、淮安区道教的历史渊源
淮安区的道教活动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淮安政协文史资料》记载,晋代时,淮安区境内已有道教宫观建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紫霄宫(今淮安汽车站附近)。紫霄宫初建于晋,历经隋、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修缮与扩建,至明代时已成为淮安地区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之一。明代举人金铣(字宗润,号省庵)在《紫霄宫记》中提到:“紫霄宫踞城址最高处,俯瞰运河,气象万千。”足见其当年的盛况。
唐代是淮安区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唐贞观年间(627 – 649年),开国名将程知节(程咬金)奉命在淮安修建东岳庙(位于今淮安区淮城岳庙东街),供奉东岳大帝。东岳庙的建立,标志着道教在淮安区的正式规模化发展,此后历代均有修缮,成为当地道教活动的核心场所。
宋元时期,淮安区的道教进一步融合了儒、释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虽籍贯都梁(今江苏盱眙),但曾在淮安区的道观修行,并著有《中和集》《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等重要道教典籍。其“中和”思想对淮安区道教的教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淮安区的道教宫观数量达到顶峰,除东岳庙、紫霄宫外,还有玄帝观、碧霞宫等多座道观。据清同治《重修山阳县志》记载,当时淮安区境内共有道教宫观12座,分布于城乡各地,道教信仰深入民间。
三、主要道教宫观及其特色
(一)东岳庙:千年古庙的活态传承
东岳庙是淮安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也是淮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同治《重修山阳县志》载:“东岳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 – 649年),相传为程知节所建。”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东岳庙虽多次毁于战火,但始终得以重建与修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的风格。
建筑特色
东岳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采用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布局,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三进院落。前殿为山门,悬挂“东岳庙”匾额,两侧塑有哼哈二将;中殿为正殿,供奉东岳大帝,神像高约3米,威严庄重;后殿为寝宫,供奉东岳大帝的夫人,两侧塑有侍女像。庙内还保存有明代的石碑、清代的木雕等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现状
如今的东岳庙仍是淮安区道教活动的核心场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周边群众前来祈福、参观,成为淮安区重要的文化景观。
(二)紫霄宫:消失的“城址最高处”
紫霄宫是淮安区历史上最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初建于晋,明代时达到鼎盛。据阮定甫先生《七夕后三日记游》记载:“旧有紫霄宫,宫踞城址最高处,俯瞰运河,帆影点点,尽收眼底。”紫霄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道教与儒家的建筑元素,曾是淮安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变迁
清末民初,紫霄宫逐渐衰落,至解放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宫观被拆除,原址改为淮安汽车站。如今,紫霄宫虽已消失,但它的历史记忆仍保留在老淮安人的心中,成为淮安区道教文化的重要符号。
(三)其他道观:散落民间的信仰载体
除东岳庙、紫霄宫外,淮安区还有多座道教宫观分布于城乡各地,如车桥镇的东岳庙、碧霞宫等。这些道观虽规模较小,但仍是当地群众信仰的重要载体。据《淮安市道教活动场所名录》记载,车桥镇东岳庙位于淮安区车桥镇陈河村二组,属于正一派道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为冷柏平;车桥镇碧霞宫位于淮安区车桥镇樊河村二组,负责人为冯荣俊。这些道观每年都会举办传统的道教仪式,如祈福、超度等,延续着淮安区的道教文化传统。
四、历史上的著名道士
(一)李道纯:“中和”思想的倡导者
李道纯(1219 – 1296),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籍贯都梁(今江苏盱眙)。他曾在淮安区的道观修行,深入研究道教经典,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提出了“中和”思想。其著作《中和集》是道教内丹学的重要典籍,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道纯的“中和”思想强调“中正平和”,认为“中”是宇宙的本体,“和”是万物的运行规律。他主张通过内丹修炼,达到“中和”的境界,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不仅对道教教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淮安区的文化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周明成:近代道教音乐的传承者
周明成(1921 – 2016),淮安区二帝祠道士,是近代淮安区道教音乐的重要传承者。据淮安政协文史网记载,周明成擅长演奏道教乐器,如笛子、二胡等,其演奏的道教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曾向弟子传授道教音乐技艺,其中最著名的弟子是杨起鹏(1915 – 1998)。杨起鹏八岁入私塾,自幼喜爱音乐,迷恋淮安各地道观的道教音乐,后来成为淮安区著名的道教音乐家,以画画和演奏道教音乐为生。
五、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发展
(一)道教音乐的传承
淮安区的道教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融合了民间音乐与道教仪式音乐的特色。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教音乐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淮安区道教协会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传承活动,如举办道教音乐培训班、邀请老道士传授技艺等。同时,一些年轻道士也开始尝试将道教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新的道教音乐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二)道教仪式的活态延续
淮安区的道教仪式主要包括祈福、超度、斋醮等,这些仪式不仅是道教信仰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淮安区的道教宫观仍保留着传统的仪式流程,如东岳庙每年举办的“东岳大帝诞辰”庙会,都会进行盛大的斋醮仪式,吸引大量群众参与。此外,一些道教仪式还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淮安区道教斋醮仪式”已被列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近年来,淮安区政府积极推动道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东岳庙等道教宫观打造成旅游景点。东岳庙作为淮安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淮安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府还举办了“道教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向游客展示淮安区的道教文化特色,促进道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六、结语
淮安区的道教文化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从晋代的紫霄宫到唐代的东岳庙,从李道纯的“中和”思想到周明成的道教音乐,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淮安区的道教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一些道教宫观消失,道教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另一方面,政府的重视与文旅融合的探索,为道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淮安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我们应当加强对道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清同治《重修山阳县志》
2. 淮安政协文史网:《七夕后三日记游》(阮定甫)
3. 抖音百科:《东岳庙(江苏省淮安市东岳庙)》
4. 携程攻略:《淮安东岳庙游玩攻略简介》
5. 《淮安市道教活动场所名录》(360个人图书馆)
6. 淮安政协文史网:《李道纯与淮安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