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温州市瑞安市道教

封面图

瑞安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飞云江下游,东濒东海,西连文成县,南接平阳县,北邻瓯海区。作为温州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安市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本土民间信仰与道教正统教义,形成了“俗神崇拜与宫观修行并存、传统仪式与现代传承结合”的独特格局。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主要道观、著名道士及现状传承等方面,系统梳理瑞安市道教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色。

图片1

一、瑞安市道教的历史演变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起源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瑞安市的道教发展与温州整体的道教历史紧密相连,其脉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三国)

瑞安市的道教萌芽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西汉初,温州一带的“东瓯王”驺摇“酷信神道”,其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5年),民间已流行“巫祝”信仰——巫以歌舞降神、符咒驱鬼,祝以言辞悦神,这种原始宗教仪式为道教的传入奠定了基础。

三国东吴时期(222年—280年),道教正式传入温州。据《永嘉县志》记载,东吴道士葛玄(字孝先,道教灵宝派创始人之一)曾游方至永嘉(今温州),在大箬岩(今永嘉县境内)劈石室,设坛传道,教授“辟谷”“服丹”之术。瑞安作为永嘉的邻县,受其影响,开始出现早期的道教活动,如民间道士绘制符咒、举办“斋醮”(道场)以祈福禳灾。

(二)唐宋元明清的发展(618年—1911年)

唐宋时期,道教被统治者尊为“国教”,瑞安市的道教迎来快速发展期。据《瑞安县志》记载,唐代瑞安已有“福泉观”(今陶山镇)、“吕祖庙”(今市区)等宫观建成。其中,福泉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由道士李玄真主持修建,以“供奉太上老君、传授内丹术”为特色,是瑞安市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

宋代,瑞安市的道教与民间信仰进一步融合。例如,“杨府爷”(本名杨精义,唐代温州人,传说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弟子)信仰开始流行,其庙宇“杨府庙”遍布瑞安城乡。据《温州府志》记载,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瑞安渔民因“杨府爷显灵救难”,在飞云江边修建“杨府祖庙”,此后“杨府爷”逐渐成为瑞安民间的“海神”与“保护神”。

元明清时期,瑞安市的道教呈现“宫观规范化、教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瑞安道士林道远(字明达)主持重修“万松山大圣观”(今市区万松山),将其打造为“全真派与正一派共修”的宫观,吸引了众多信众。清代,瑞安道协(当时称为“道教公会”)成立,负责管理全市宫观与道士,制定了“斋醮科仪规范”“道士行为准则”等制度,推动道教向“组织化、正规化”发展。

(三)近现代的变迁(1912年—1949年)

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与战乱影响,瑞安市的道教陷入低谷。许多宫观因年久失修而倒塌,道士被迫改行,民间道教活动逐渐减少。但仍有部分宫观与道士坚持传承,如“陶山福泉观”的道士王宗仁(字子安),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组织信众重修观宇,并开设“道教义学”,教授《道德经》《庄子》等经典,保留了道教的文化火种。

(四)当代的复兴(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瑞安市的道教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保护。1957年,瑞安市道教协会正式成立,负责协调全市道教事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瑞安市的道教迎来复兴:

  • 1980年,“万松山大圣观”被列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重修;
  • 1990年,“陶山福泉观”恢复宗教活动,成为瑞安市道教培训基地;
  • 2000年以来,瑞安市道协先后举办“道教文化节”“斋醮科仪展演”等活动,推动道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

二、瑞安市主要道教宫观

瑞安市的道教宫观数量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座:

(一)万松山大圣观

位置:瑞安市市区万松山南麓。

历史:始建于唐代,原名“大圣院”,明代由道士林道远重修,更名为“万松山大圣观”。清代以来,一直是瑞安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特色

  • 建筑风格:采用“明清道教宫观形制”,坐北朝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三清殿、玉皇殿,两侧为厢房,整体布局严谨;
  • 供奉神灵:主要供奉“三清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大圣真君”(孙悟空,因民间信仰融入道教);
  • 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举办“玉皇法会”,吸引数千信众参加;此外,观内还定期举办“道教经典讲座”“斋醮科仪培训”等活动。

(二)陶山福泉观

位置:瑞安市陶山镇福泉山。

历史: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瑞安市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民国时期曾毁于战火,1990年由道士王宗仁主持重修。

特色

  • 自然环境:位于福泉山山顶,四周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有“仙山道观”之称;
  • 教义传承:以“内丹术”为特色,道士们注重“修心养性”,经常举办“辟谷体验”“内丹修炼讲座”;
  • 民间信仰:观内同时供奉“杨府爷”,是陶山镇“杨府爷信仰”的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杨府爷诞辰),周边村民都会前来祈福。

(三)吕祖庙

位置:瑞安市市区解放中路。

历史:始建于宋代,原名“吕仙祠”,明代更名为“吕祖庙”,是瑞安市全真派的主要宫观之一。

特色

  • 供奉神灵:主要供奉“吕洞宾”(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民间传说吕洞宾曾游方至瑞安,在庙内“显灵”,因此香火旺盛;
  • 建筑风格:采用“宋代木构架建筑”,山门两侧有“八仙过海”壁画,殿内有“吕洞宾醉酒”雕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吕洞宾诞辰)举办“吕祖法会”,道士们表演“剑舞”“符咒书写”等传统仪式。

(四)湖岭东岳观

位置:瑞安市湖岭镇潮基村。

历史:始建于明代,原名“东岳庙”,清代由道士陈道清重修,更名为“东岳观”。

特色

  • 民间信仰:主要供奉“东岳大帝”(道教中的“泰山神”,主管生死),是湖岭镇“丧葬仪式”的重要场所,民间有“死后必到东岳观报到”的说法;
  • 社会公益:近年来,瑞安市道协经常在东岳观举办“送文化下乡”活动,如写春联、画年画、表演道教音乐,受到村民欢迎。

(五)集善宫(陈十四娘娘宫)

位置:瑞安市上望街道林东村。

历史:始建于清代,原名“陈十四娘娘庙”,2005年由信众集资重修,更名为“集善宫”。

特色

  • 俗神崇拜:主要供奉“陈十四娘娘”(本名陈靖姑,唐代福建人,传说为“临水夫人”,主管生育),是瑞安市民间“求子”的重要场所;
  • 文化融合:宫内壁画融合了“道教神话”与“民间故事”,如“陈十四娘娘斩蛇”“送子观音”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陈十四娘娘诞辰)举办“娘娘庙会”,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民间表演,吸引数万信众参加。

三、瑞安市著名道士

(一)历史著名道士

  1. 林道远(明代):字明达,瑞安人,明代著名道士,万松山大圣观的重修者。他主张“全真与正一融合”,提出“修心为上,符咒为辅”的教义,对瑞安市道教的规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王宗仁(民国):字子安,陶山福泉观道士,民国时期瑞安市道教的代表人物。他在战乱中保护了福泉观的经典与文物,并开设“道教义学”,培养了一批年轻道士,为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二)当代著名道士

  1. 应维贤:瑞安市道教协会第一任会长(1957年—1985年),致力于推动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出“道教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组织道士参与“抗洪救灾”“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
  2. 钱顺青:现任瑞安市道教协会会长(2020年至今),主张“道教文化现代化”,推动瑞安市道协举办“道教文化节”“道教与现代生活论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
  3. 齐大师:本名齐志远,瑞安市正一派道士,龙虎山传度(道教正一派的入道仪式)弟子。他精通“符咒术”“风水术”,是瑞安市著名的“民间法师”,经常为信众举办“祈福法会”“驱邪仪式”。

四、瑞安市道教的现状与传承

(一)管理规范化

瑞安市道教协会(简称“瑞安道协”)是瑞安市道教的最高管理机构,成立于1957年,现有会员200余人(包括宫观道士与散居正一派道士)。瑞安道协的主要职责包括:

  • 管理全市宫观:制定“宫观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宫观的安全与卫生;
  • 规范道士行为:制定“道士准则”,要求道士“遵守法律法规、弘扬道教教义、服务社会”;
  • 打击非法活动:联合公安部门打击“假道士”“迷信活动”,如2021年瑞安道协协助警方查处了一起“假道士诈骗案”,涉案金额达10万元。

(二)社会公益化

近年来,瑞安市道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了“服务型宗教”的形象:

  • 送文化下乡:2023年1月,瑞安道协组织道士在湖岭东岳观举办“送文化下乡”活动,为村民写春联、画年画、表演道教音乐,受到村民欢迎;
  • 扶贫济困:瑞安道协设立“道教公益基金”,每年向贫困家庭、孤寡老人捐赠物资,如2022年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米、油、棉被等物资;
  • 灾害救援:2020年温州发生“7·28”洪水,瑞安道协组织道士前往灾区,协助转移群众、发放救援物资。

(三)文化传播现代化

为了吸引年轻人参与,瑞安市道教采用了“现代化传播手段”:

  • 新媒体宣传:瑞安道协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发布“道教经典解读”“宫观介绍”“斋醮科仪展演”等内容,截至2023年12月,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5万人,抖音账号点赞量达100万;
  • 文化活动:瑞安道协每年举办“道教文化节”,包括“道教经典朗诵比赛”“斋醮科仪展演”“道教音乐演奏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
  • 教育传承:瑞安道协与瑞安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道教文化课程”,教授《道德经》《庄子》《道教礼仪》等内容,培养年轻的道教文化传承人。

图片2

结语

瑞安市的道教文化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本土民间信仰与道教正统教义,形成了“俗神崇拜与宫观修行并存、传统仪式与现代传承结合”的独特格局。从秦汉时期的“巫祝信仰”到当代的“服务型宗教”,瑞安市道教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道教发展的缩影,也是瑞安人民“包容、创新”精神的体现。

当前,瑞安市道教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吸引年轻人参与,是瑞安市道教未来发展的关键。相信在瑞安道协的带领下,瑞安市道教将继续传承“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教义,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 瑞安市人民政府. 瑞安市道教协会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EB/OL]. 2023-01-28.

2. 道客巴巴. 瑞安市道协召开全市道教学习大会[EB/OL].

3. 维普网. 瑞安市道协加强对道教宫观和散居正一派道士的管理[EB/OL].

4. 360个人图书馆. 温州道教、道观的那些事儿[EB/OL].

5. 天然道观. 温州道教史略[EB/OL].

6. 瑞安县志编纂委员会. 瑞安县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7. 温州府志编纂委员会. 温州府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