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金华市东阳市道教

金华市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阳不仅以木雕、竹编等传统工艺闻名,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从山间古观的晨钟暮鼓,到民间庙会的斋醮法事,道教文化已深深融入东阳的地域血脉,成为当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识。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主要道观、文化特色、著名道士及当代传承等方面,系统梳理东阳道教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

东阳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浙江近世道教方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东阳境内便有道教方士活动,他们以“辟谷、导引、符水”等术法为民众治病驱邪,逐渐在民间形成影响。隋唐时期,随着道教被纳入官方祭祀体系,东阳的道教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先后建立了一批早期宫观(如唐代的“太清观”雏形)。

两宋时期,东阳道教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当时,东阳属婺州(今金华),婺州是南方道教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正一道(天师道)与灵宝派在此均有广泛影响。据《道教碑刻揭示的浙江道教史》记载,北宋年间,东阳境内已有“仙岩宫”“禹王宫”等宫观建成,道士们通过“斋醮科仪”“符箓授箓”等活动,进一步巩固了道教在民间的地位。

明清时期,东阳道教逐渐与地方民俗融合,形成了“宫观 – 民间”互动的格局。一方面,宫观成为道教文化的传承中心,负责主持大型法事(如“祈雨”“超度”);另一方面,民间信仰(如“城隍崇拜”“土地崇拜”)与道教神仙体系结合,形成了具有东阳特色的“民间道教”形态。例如,画水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仪式,便是道教斋醮与民间庙会的结合产物。

东阳现有登记开放的道教宫观5处,分别为千祥太清观、横店屏岩洞府仙岩宫、湖溪宇灵宫、画水城隍庙、虎鹿东白山禹王宫。这些宫观分布于东阳的山水之间,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传统建筑与道教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千祥太清观位于东阳市千祥镇青岩山,是东阳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成立于2017年)。据《东阳市道教协会章程》记载,太清观始建于北宋年间,原名“青岩观”,明代更名为“太清观”,寓意“道法自然、清净无为”。

太清观的建筑布局遵循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坐北朝南,依次为山门、灵官殿、三清殿、玉皇殿,两侧为厢房与偏殿。主体建筑采用明清时期的江南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尤其是三清殿的“九龙戏珠”壁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展现了东阳木雕的精湛工艺。

太清观的主要供奉对象为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灵官等道教主神。日常活动包括早晚课(诵读《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每月初一十五的“祈福法会”,以及每年春节的“迎春接福”仪式,吸引了大量信众参与。

屏岩洞府仙岩宫位于横店镇屏岩山,是东阳著名的道教旅游景点。据《横店镇志》记载,仙岩宫始建于南宋时期,原为“仙岩寺”,明代改为道教宫观,因背靠“屏岩洞府”(天然溶洞)而得名。

仙岩宫的建筑特色在于“依山傍水”,宫观主体建在溶洞入口处,溶洞内供奉着“八仙”“吕洞宾”等道教神仙,形成“洞中有宫、宫中有洞”的独特景观。宫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道教与江南园林元素,庭院内种植了梅、兰、竹、菊等植物,营造出“清净幽雅”的氛围。

仙岩宫的主要活动为“溶洞祈福”,信众们进入溶洞后,会在神仙像前焚香、许愿,认为“溶洞是神仙的住所,祈福更为灵验”。此外,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仙岩宫会举办“中秋赏月法会”,邀请道士表演“道教音乐”与“斋醮科仪”,吸引了众多游客。

湖溪宇灵宫位于湖溪镇,是东阳最具传奇色彩的道教宫观之一。据《东阳民间故事集》记载,宇灵宫始建于明代,原为“龙王庙”,清代末年因战乱被毁,2000年由道士刘圆霖主持重建。

宇灵宫的建筑风格较为简约,主体建筑为“龙王殿”与“玉皇殿”,均采用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瓦,体现了“朴素自然”的道教理念。宫观的独特之处在于“与民共生”,宫门前的广场是当地村民的“活动中心”,每天清晨有村民在此锻炼,傍晚则有夜市摆摊,形成了“宫观 – 社区”融合的格局。

东阳道教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斋醮科仪”与“道教音乐”两个方面,它们既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实践,也是东阳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斋醮科仪是道教用于“沟通神灵、祈福消灾”的仪式,俗称“道场”。东阳道教的斋醮科仪继承了正一道的传统,同时融入了地方民俗元素,形成了“规范而灵活”的特点。

据《东阳市道教协会资料汇编》记载,东阳道教的斋醮科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祈福法会: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通常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仪式包括“焚香、诵经、上表(向神灵呈递文书)”等环节。
  2. 超度法会:用于“超度亡灵、化解冤仇”,通常在清明节、中元节举行,仪式包括“放河灯、烧纸钱、念《度人经》”等环节。
  3. 驱邪法会:用于“驱除邪灵、治疗疾病”,通常在村民遇到“怪事”(如家人突然生病、家畜死亡)时举行,仪式包括“画符、念咒、洒符水”等环节。

东阳道教的斋醮科仪注重“仪式感”,道士们会穿着“法衣”(绣有道教图案的长袍),手持“法器”(如铜铃、木鱼、令旗),吟唱“道曲”(如《三清颂》《玉皇经》),整个过程庄重而神圣。

道教音乐是斋醮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烘托氛围、沟通神灵”。东阳道教音乐继承了南方道教音乐的传统,同时融入了东阳民间音乐(如“婺剧音乐”“民歌”)的元素,形成了“悠扬而深情”的特点。

据《东阳市道教音乐集》记载,东阳道教音乐的乐器主要包括“吹奏类”(笛子、唢呐)、“打击类”(木鱼、铜铃、鼓)、“弹拨类”(古筝、琵琶)等。音乐的曲调多为“宫调式”或“羽调式”,节奏缓慢,旋律优美,如《太清赞》《玉皇赞》等曲目,让人听后感到“心静神宁”。

东阳道教音乐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老道士会将曲谱与演奏技巧传给年轻道士。近年来,东阳市道教协会开始整理道教音乐,录制了《东阳道教音乐选》专辑,并在学校、社区开展“道教音乐讲座”,促进了道教音乐的普及。

东阳道教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道士的努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当代道士刘圆霖。

刘圆霖,1975年出生于东阳市湖溪镇,少年时因家庭贫困出家,师从东阳著名道士王法通。他勤修苦练,掌握了“斋醮科仪”“道教音乐”“符籙画制”等技艺,2000年成为湖溪宇灵宫的住持。

当时的宇灵宫因战乱被毁,只剩下一片废墟,刘圆霖独自一人驻守在荒山上,开始了“重建宇灵宫”的历程。他通过“化缘”(向信众募集资金)、“自己动手”(参与建筑施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将宇灵宫重建完成。期间,他经历了“资金短缺”“台风破坏”等困难,但始终坚持“道法自然”的信念,从未放弃。

刘圆霖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东阳市政协委员(2018年当选)。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保护道教宫观”“传承道教文化”等提案,为东阳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东阳市政府高度重视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成立道教协会:2017年,东阳市道教协会成立,负责统筹全市道教活动、保护道教文物、传承道教文化。
  2. 保护宫观与文物:政府投入资金修复了千祥太清观、横店屏岩洞府仙岩宫等宫观,同时对道教碑刻、法器等文物进行了保护。
  3. 开展科普活动:道教协会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道教文化进校园”“道教知识讲座”等活动,向青少年普及道教文化。
  4. 融合旅游发展:将道教宫观(如屏岩洞府仙岩宫)纳入旅游线路,开发“道教文化旅游”项目,促进道教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结合。

东阳道教作为浙江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从魏晋时期的方士活动,到明清时期的民间融合,再到当代的传承发展,东阳道教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阳道教正以“文化遗产”的身份,为当地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正如刘圆霖道长所说:“道教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东阳道教文化将继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东阳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东阳市道教协会. 东阳市道教协会章程[Z]. 2017.

2. 天然道观. 浙江东阳市道教协会举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J]. 资讯中心, 2017(5).

3. 图图百科. 浙江东阳民间道士做法事[EB/OL]. 2023.

4. 维普网. 道教碑刻揭示的浙江道教史[J]. 浙江学刊, 2005(3).

5. 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东阳市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6. 东阳市道教协会. 东阳道教音乐集[C]. 2020.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