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盐城市大丰区位于江苏省东部,黄海之滨,是一座融合“海盐古镇、施公故里”文化底蕴的滨江近海城区。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唐代始设盐场,元末盐民领袖张士诚在此起义,施耐庵亦曾隐居创作《水浒传》。在这片兼具自然灵秀与人文厚重的土地上,道教文化如一缕幽风,穿越千年岁月,与海盐文化、民俗信仰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宗教景观。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主要道观、特色文化及传承发展等方面,揭开大丰区道教的神秘面纱。
二、历史渊源:从“盐民信仰”到“道俗融合”
道教传入盐城市境内的时间可追溯至唐代,据《盐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盐城道教简介》记载,“道教于唐代即传入盐城市境内,元、明时期有所发展,清代逐渐与佛教融合,活动形式渐趋民俗化”。作为盐城的核心辖区之一,大丰区的道教发展与整个盐城地区同频共振,同时又因“海盐文化”的浸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早期起源:与盐民生产生活结合
大丰区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开始设立盐场(如白驹盐场),盐民成为当地主要群体。盐民的生产活动依赖自然(如潮汐、气候),且面临海上风险,因此对“驱邪避凶、祈福保平安”的需求极为迫切。道教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如海神、土地神)与盐民的诉求高度契合,逐渐融入其日常生活。例如,盐民出海前会到道观祭祀“海神妈祖”(虽属民间信仰,但道教亦将其纳入神系),或请道士画符、念咒以“保平安”。
(二)元明发展:宫观兴建与教派传入
元明时期,大丰区的道教逐渐走向规范化。据《大丰县志》(1989年版)记载,明代大丰境内已有“紫云山道观”“吕祖庙”等道教场所。其中,紫云山道观(位于刘庄镇)因“山上常年云蒸霞蔚,紫云缭绕”而得名,是当时大丰区最具影响力的道教宫观之一。此外,全真派(道教主流教派之一)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大丰,吕祖庙(纪念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的兴建即为标志。
(三)清代以来:与佛教融合,民俗化转型
清代,随着佛教在大丰区的普及(如白驹镇的“施公庙”),道教逐渐与佛教融合。例如,紫云山道观内不仅有道教殿堂(如“真武殿”),还设有佛教佛殿(如“普陀岩殿”“地藏殿”),形成“道佛共居”的格局。同时,道教活动逐渐民俗化,如“春节祈福”“清明祭祖”等仪式,既保留了道教元素(如焚纸、念咒),又融入了民间习俗(如吃饺子、挂灯笼)。
三、主要道观:岁月沉淀中的“道境遗踪”
大丰区的道教宫观虽历经沧桑,但仍保留了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紫云山道观与吕祖庙。
(一)紫云山道观:“鹅角鬓”的前世今生
紫云山位于大丰区刘庄镇,古时俗称“鹅角鬓”,因山体形状似鹅角而得名。后因“山上常年云蒸霞蔚,紫云缭绕”,更名为“紫云山”。据盐城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文章记载,紫云山道观始建于明代,鼎盛时期“殿宇林立,香火旺盛”,主要建筑有“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道教北方守护神)、“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主管文运)、“娘娘殿”(供奉送子娘娘)等。
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道观被日军占用,当地群众忍痛拆除了大部分建筑。如今,紫云山仅存“紫阳洞”“铁柱宫遗址”等遗迹,但仍是大丰区道教信众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年春节、清明等节日,仍有不少信众前往祭祀。
(二)吕祖庙:全真派的“仙踪”印记
吕祖庙位于大丰区境内(具体位置待考),是为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而兴建。据《江苏道教文化史》(孙亦平著)记载,吕祖庙始建于清代,建筑风格为“传统中式宫殿式”,主要建筑有“吕祖殿”(供奉吕洞宾)、“钟离殿”(供奉钟离权,吕洞宾的师父)、“三清殿”(供奉三清天尊,道教最高神)等。
吕祖庙的“全真派”特色鲜明,例如,道士需遵守“全真七子”制定的“清规戒律”(如不饮酒、不食肉、不娶妻),仪式上采用“全真派科仪”(如“斋醮”“炼度”)。此外,吕祖庙还曾是大丰区道教教职人员的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道士。
四、特色文化:“海盐”与“道韵”的交融
大丰区的道教文化之所以独特,在于其与“海盐文化”的深度融合。海盐是大丰区的传统产业,盐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当地的文化性格,而道教则为这种文化性格注入了“自然崇拜”“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
(一)盐民信仰中的“道教元素”
盐民的信仰体系以“海神”“盐神”为核心,而道教则将这些神灵纳入自己的神系。例如,“盐神”被道教称为“盐池圣母”(或“盐姥”),是道教“地祇”(地方神灵)之一;“海神”则被道教称为“妈祖”(或“天后”),是道教“海神”的代表。盐民祭祀这些神灵时,通常会请道士主持仪式(如“斋醮”),念诵《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道教经典,以“沟通神灵,祈求丰收”。
(二)民俗活动中的“道教仪式”
大丰区的民俗活动(如“春节祈福”“中秋拜月”)中,道教仪式占据重要地位。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在门口贴“道教春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或请道士画“门神符”(如“秦琼尉迟恭”)以“驱邪避凶”;中秋之夜,人们会在庭院中摆上月饼、水果,向“月亮神”(道教称为“太阴星君”)祭祀,祈求“家庭团圆,幸福美满”。
五、传承发展:当代道教的“新生”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大丰区的道教文化逐渐受到重视,传承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宗教团体的建立与规范
2024年,盐城市道教协会成立,大丰区道教协会作为其分支机构,负责统筹全区道教活动。据盐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新闻报道,大丰区道教协会“注重人才培养,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为盐城市道教健康传承提供人才保障”,例如,组织道教教职人员参加“盐城市道教教职人员培训班”“玄门讲经交流活动”等。
(二)宫观的修复与保护
为保护道教文化遗产,大丰区政府启动了“紫云山道观修复工程”,计划恢复“真武殿”“文昌殿”等主要建筑,并建设“道教文化陈列馆”,展示大丰区道教的历史与文化。此外,吕祖庙也在进行“文物保护修缮”,以保留其“全真派”特色。
(三)道教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大丰区通过“道教文化节”“玄门讲经”等活动,向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例如,2023年,大丰区举办了“首届道教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道教仪式表演”“道教经典诵读”“道教文化讲座”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此外,大丰区还通过“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道教文化相关内容(如“道教起源”“道教礼仪”),扩大道教文化的影响力。
六、结语
大丰区的道教文化,是“海盐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晶,是大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传入到元明发展,从清代融合到当代新生,大丰区的道教文化始终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民俗信仰紧密结合,形成了“自然和谐、道俗融合”的独特特色。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推进,大丰区的道教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政府、宗教团体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丰区的道教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大丰区的“文化强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资料
1. 《盐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盐城道教简介》(2017年);
2. 《大丰县志》(1989年版,大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3. 盐城历史地理研究所《盐城大丰曾有一座山,山上殿宇林立,战争年代,当地群众忍痛拆除》(2023年);
4. 《江苏道教文化史》(孙亦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5. 盐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盐城市举办道教教职人员培训班暨第二届玄门讲经交流活动》(2024年);
6. 大丰区政府《大丰区做好地方志编纂 守住记忆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