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国学智慧看团队建设的核心密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对战争胜负因素的深刻总结。在孟子看来,“天时”(如季节、气候)、“地利”(如地形、城池)都是外在条件,而“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进一步解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里的“道”,本质是一种符合人心的价值导向——当团队或组织的目标与成员的意愿、利益一致时,才能形成强大的内聚力。

这种“人和”思想,并非简单的“一团和气”,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价值认同与行动协同。正如孟子所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团队的衰落,往往始于内部的分歧与离心;而团队的强大,必然源于成员之间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团队建设中的“人和”:从国学到实践

在现代团队管理中,“天时”可对应市场机遇、行业趋势,“地利”可对应团队的资源禀赋、办公环境,而“人和”则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人和”的第一层含义,是“人心齐”: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并愿意为实现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阿里巴巴的“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价值观,本质是通过明确的价值导向,凝聚员工的共识;“人和”的第二层含义,是“协作顺”: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优势互补、相互支持。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团队中的“成人之美”,就是主动配合他人完成工作,实现团队整体目标;“人和”的第三层含义,是“包容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接纳差异、化解矛盾。正如《中庸》中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团队中的“差异”并非矛盾,而是多元思维的来源,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就能“和而不同”。

三、跨界融合:佛道思想中的“团队和合”智慧

除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佛教的“和合”思想、道教的“齐同慈爱”思想也能为团队建设提供补充。

佛教中的“和合”思想,源于《杂阿含经》中的“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比如“利和同均”,就是团队利益共享,这样才能激发成员的积极性;“见和同解”,就是团队有共同的理念,这样才能避免分歧。

道教中的“齐同慈爱”思想,出自《道德经》中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强调团队中的平等与互助。比如“齐同”,就是团队成员之间没有等级隔阂,这样才能畅所欲言;“慈爱”,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爱,这样才能形成温暖的团队氛围。

四、结语:“人和”是团队建设的永恒主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战争论述,但对现代团队建设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团队的成功,不是靠外在的机遇或资源,而是靠内部的团结与协作。正如马云所说:“团队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而是靠一群人一起努力。” 无论是孟子的“人和”,还是佛教的“和合”、道教的“齐同慈爱”,都在告诉我们: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和”——只有人心齐、协作顺、包容广,才能打造出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孟子·公孙丑下》

2. 《杂阿含经》

3. 《道德经》

4. 《论语·颜渊》

5. 《中庸》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性命双修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