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滁州市来安县道教

#滁州市来安县道观 #滁州市来安县修行 #滁州市来安县道士 #滁州市来安县道教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发展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在江淮之间的滁州市来安县,道教文化亦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来安地处皖东,毗邻南京,历史上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道教在这里的传播既有中原道教的根基,也受江南道教的影响。本文结合地方志记载、现存遗迹及民间传说,梳理来安县道教的历史沿革、主要宫观、知名道士及传承现状,展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二、来安县道教历史沿革

来安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周初属徐国,春秋时先后属吴、楚,秦汉以降行政归属屡有变迁。道教在这里的传播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原战乱,大批道士南迁,江淮地区成为道教发展的重要区域。

(一)早期萌芽:魏晋至隋唐

据《安徽道教概述》(360个人图书馆)记载,三国吴赤乌年间(238 – 251年),含山县建三元观,为安徽早期道教宫观之一;晋咸康四年(338年),巢县建金庭山紫微宫。来安与含山、巢县相邻,道教活动当与之同步。《来安县志》(清代版本)提到,东晋时县内已有道士修炼,多选择深山幽林建庵,如顿丘山(今来安县城北)便有道士结庐,以炼丹、符箓为业,民间称其为“顿丘道人”。

隋唐时期,道教被尊为国教,来安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撰)记载,唐开元年间(713 – 741年),来安县境建有“玄真观”,位于今舜山镇境内,供奉老子、庄子,道士人数达数十人,每年正月十五举办“上元法会”,吸引周边民众参与,成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

(二)繁荣时期:宋元至明清

宋元时期,道教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派,来安道教以正一派为主,注重符箓、斋醮,与民间信仰结合紧密。《来安县志》(明代万历版)记载,宋熙宁年间(1068 – 1077年),县内建“太清宫”(今属新安镇),为正一派宫观,道士擅长驱邪、治病,深受民众信任。元代,全真派传入来安,与正一派并存,如“长春观”(今属半塔镇)便是全真派道士所建,注重内丹修炼,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士参与。

明清时期,来安道教达到鼎盛。据《来安县志》(清代乾隆版)统计,全县有道教宫观12座,道士百余人,主要分布在舜山、半塔、新安等镇。其中,“大庵观”(今舜山镇)规模最大,占地十余亩,有殿宇三进,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吕洞宾等神像,每年三月三举办“蟠桃会”,香客云集,成为县内著名的宗教圣地。

三、来安县主要道教宫观

来安县现存道教宫观多为明清时期建筑,虽历经战乱,但部分遗迹仍保存完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大庵观玄真观

(一)大庵观:明清道教圣地

大庵观位于来安县舜山镇,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 – 1398年),由正一派道士王常明主持修建。据《来安县历史建筑名录》(来安县人民政府2020年公示),该观原为三进院落,前殿为山门,供奉门神秦琼、尉迟恭;中殿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及四大天王;后殿为三清殿,供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观内有古柏两株,树龄达600余年,为明代所植,见证了观宇的历史变迁。

大庵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淮民居与道教宫观特色,墙体为青砖黛瓦,屋顶为歇山顶,正脊饰有龙纹,垂脊饰有走兽,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雄浑气势。观内保存有明代石碑一通,刻有《大庵观碑记》,记载了观宇的修建过程及历代道士的传承情况,为研究来安道教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二)玄真观:唐代古观遗迹

玄真观位于来安县新安镇,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为来安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该观原名“开元观”,唐代末年因战乱被毁,北宋年间重建,改名为“玄真观”。明代万历年间,观宇再次扩建,规模达五进,道士人数达50余人。

清末民初,玄真观因年久失修逐渐衰落,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后殿及部分围墙。2010年,来安县人民政府对玄真观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唐代陶瓷器、宋代铜钱及明代石碑等文物,证实了其历史沿革。目前,玄真观遗址已被列为来安县文物保护单位,计划重建为道教文化公园,展示来安道教的历史文化。

四、来安县知名道士

来安县历史上涌现出不少知名道士,他们或精于内丹修炼,或擅长符箓斋醮,或为民间治病救难,深受民众敬仰。

(一)王常明:明代正一派道士

王常明(1345 – 1420年),来安县舜山镇人,明代洪武年间大庵观创始人。据《大庵观碑记》记载,王常明自幼师从龙虎山正一派道士,精通符箓、斋醮,洪武初年回到来安,见舜山风景秀丽,便结庐修炼,后募化修建大庵观。他一生致力于道教传播,收徒数十人,其中不少成为后来的道教领袖,如明代永乐年间的道士陈道兴,便是其弟子。

(二)李道清:清代全真派道士

李道清(1720 – 1795年),来安县半塔镇人,清代全真派道士,长春观主持。据《来安县志》(乾隆版)记载,李道清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道,中年出家为道,师从北京白云观道士,习得内丹修炼之术。他回到来安后,扩建长春观,开设道学讲堂,传授《道德经》《南华经》等经典,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士参与,如清代著名学者方苞,便曾到长春观拜访李道清,探讨道学与儒学的融合。

五、来安县道教传承现状

(一)现存宫观与道士

目前,来安县有道教宫观3座,分别为大庵观(舜山镇)、长春观(半塔镇)、玄真观遗址(新安镇)。其中,大庵观仍有道士居住,主持为正一派道士张道林,师从龙虎山天师府,擅长符箓、斋醮,每年举办“上元法会”“蟠桃会”等活动,吸引周边民众参与。长春观为全真派宫观,主持为道士王道明,主要从事内丹修炼,较少参与民间活动。

(二)民间信仰与习俗

来安县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深度融合,许多民间习俗都带有道教色彩。例如,春节期间,民众会到道教宫观烧香祈福,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宵节举办“灯会”,其中“舞龙灯”“踩高跷”等活动,便源于道教的“上元法会”;清明节,民众会到祖先墓前烧纸钱,据说这一习俗源于道教的“超度法事”。

(三)保护与传承措施

近年来,来安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道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将大庵观、玄真观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其的保护与修缮;二是举办“道教文化节”,展示道教音乐、符箓、炼丹等文化遗产;三是支持道教宫观开展公益活动,如免费为民众治病、举办道学讲座等。

六、结论

来安县道教历史悠久,从魏晋时期的萌芽,到明清时期的鼎盛,再到当代的传承,始终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其主要宫观如大庵观、长春观,见证了道教在来安的发展历程;知名道士如王常明、李道清,为道教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民间习俗中的道教元素,体现了道教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当前,来安县道教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如道士人数减少、宫观设施老化等,但随着政府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道教文化正在逐渐复苏。相信通过保护与传承,来安县道教文化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安徽道教概述[EB/OL]. 360个人图书馆.

2. 来安县历史建筑名录[EB/OL]. 来安县人民政府, 2020.

3. 来安县志[M]. 清代乾隆版.

4. 太平寰宇记[M]. 北宋乐史撰.

5. 大庵观碑记[M]. 明代洪武年间.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心理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