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连云港市赣榆区道教

#连云港市赣榆区道观 #连云港市赣榆区修行 #连云港市赣榆区道士 #连云港市赣榆区道教


封面图

赣榆区地处江苏省东北部、黄海之滨,是传说中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这片濒海之地因“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自古便有“信神敬仙”的民间传统,而道教文化在这里的发展,恰如一缕海风,从远古吹至今日,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民间的鲜活。

图片1

一、赣榆道教的历史演变:从方士传说到全真传承

赣榆道教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方士文化”。作为徐福的故里,赣榆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徐福东渡”的传说——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徐福从赣榆的“徐福村”(今赣榆区金山镇)出发,携带五谷种子与工匠,最终抵达日本。虽“求仙”是传说,但徐福作为“方士”的代表,其“通鬼神、晓方术”的形象,已为赣榆道教文化埋下了早期种子。

道教正式传入赣榆,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许多道士避乱至海边,赣榆因“地偏海远”成为隐居修行的理想之地。据《赣榆县志》记载,东晋时期,赣榆境内已有“玄真观”(今址不详),道士们在这里修炼“内丹”,并向村民传授“驱邪避灾”的符术,逐渐融入民间生活。

宋元时期,赣榆道教迎来了重要发展——全真教的传入。全真七子之一的王处一(号全阳子),曾多次到赣榆主持法事。据其著作《云光集》记载,他曾在赣榆“徐福庙”(今金山镇徐福祠)举行“斋醮”,为村民祈福,并留下诗句:“徐福庙前春草绿,海风千里送潮声。”王处一的到来,不仅扩大了全真教在赣榆的影响,更将“儒释道融合”的全真思想带入民间,使赣榆道教从“方术”向“修行”转变。

明清时期,赣榆道教逐渐世俗化。随着人口增加,民间对“祈福、驱邪”的需求日益增长,道士们开始走出道观,进入乡村举办“道场”(即斋醮科仪)。据《赣榆宗教志》记载,清代赣榆境内有“道观12座,道士80余人”,其中以“徐福庙”“玄真观”“清元观”(今赣榆区青口镇)最为著名。这些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为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比如“徐福庙”的“三月三庙会”,至今仍是赣榆的传统民俗活动。

二、赣榆道教的特色道观:从“徐福祠”到“民间小观”

赣榆的道观虽规模不大,但都有着鲜明的“濒海特色”,多与“海”“仙”相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徐福祠(原名“徐福庙”)。

徐福祠位于赣榆区金山镇,始建于汉代,是为纪念徐福而建。祠内供奉着徐福的塑像,两侧排列着“童男童女”的石像。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都会举办“徐福庙会”,村民们抬着徐福的神像游街,道士们举行“斋醮”,并表演“舞龙灯”“踩高跷”等民俗活动,吸引周边数百里的群众参与。如今,徐福祠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赣榆道教文化的重要符号。

除了徐福祠,赣榆还有一些“民间小观”,比如青口镇的“清元观”(始建于明代)、柘汪镇的“海神庙”(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的场所)。这些小观虽没有宏大的建筑,但保留了最原始的道教仪式,比如“画符”“念咒”“烧纸”,仍是村民们“求平安”的重要方式。

三、赣榆道教的知名道士:从“方士”到“民间师傅”

赣榆历史上的道士,多为“民间型”道士,他们不追求“成仙得道”,而是以“服务村民”为己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处一(前文提到),他不仅是全真教的宗师,更是赣榆民间的“保护神”。据《赣榆县志》记载,王处一曾在赣榆“治好了一场瘟疫”,村民们为他建了“全阳观”(今址不详),以纪念他的功德。

近代以来,赣榆最知名的道士是张道成(1890 – 1975)。他出生于赣榆区青口镇的一个道士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斋醮科仪”。张道成的“道场”以“热闹、实用”著称,他会在法事中加入“唱道情”(用渔鼓演唱道教故事),让村民们在“求神”的同时,也能欣赏到民间艺术。据老人们回忆,张道成的“道场”常常持续三天三夜,吸引数千人前来观看。

四、赣榆道教的传承现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图片2

如今,赣榆道教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道士技艺”;一些道观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但令人欣慰的是,赣榆道教正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

比如,徐福祠不仅是道教活动场所,更成为“文化旅游景点”。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徐福的传说与道教文化。祠内还开设了“道教文化展览”,展示“符纸”“法器”“道袍”等文物,让年轻人感受到道教文化的魅力。

此外,赣榆的道士们也在尝试“创新”:他们将“斋醮科仪”与“民间艺术”结合,比如在“道场”中加入“剪纸”(赣榆传统工艺),用剪纸制作“符纸”,既保留了传统,又增加了趣味性。还有一些道士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道教知识”视频,比如“如何画符”“如何祈福”,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

五、结语:赣榆道教的“海味”与“人情味”

赣榆道教的特色,在于它的“海味”与“人情味”。“海味”是指它与海洋文化的结合——道士们祈祷“海神”保护渔民出海平安,用“海盐”制作“符水”驱邪;“人情味”是指它与民间生活的融合——道士们不仅是“宗教从业者”,更是村民们的“邻居”,他们参与婚礼、葬礼、庙会等民间活动,成为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赣榆道教虽面临传承挑战,但它已深深融入赣榆人的生活中。比如,村民们盖房子时,会请道士“看风水”;孩子出生时,会请道士“画符”保平安;节日时,会到道观“烧香”祈福。这些看似“迷信”的行为,实则是赣榆人对“平安、幸福”的追求,也是道教文化在民间的鲜活体现。

正如赣榆的海风一样,道教文化在这里从未停止流动——它从远古的方士传说而来,经过全真教的传承,再到现代的创新,始终保持着生命力。或许,这就是赣榆道教最珍贵的地方:它不追求“高大上”,而是扎根于民间,成为赣榆人生活的一部分。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赣榆县志》(2008年版),赣榆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 《云光集》(金)王处一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3. 《江苏省道教史》,江苏省道教协会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 《赣榆民间信仰调查》,李建国著,《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

5. 赣榆区人民政府官网“文化遗产”栏目,2023年发布。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现代心理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