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三门县道观 #台州市三门县修行 #台州市三门县道 士 #台州市三门县道教

咱们三门县的道教,像藏在丹丘山云雾里的茶,越品越有味道。你知道吗?三国时期,吴国有个叫葛玄的道士,背着丹炉上了丹丘山,烧起了炼丹的火——这把火,不仅炼出了“服之生羽翼”的仙茶,更把道教的种子埋进了三门的土地里。从那以后,道教就和三门的山、海、茶,还有老百姓的日子缠在了一起,成了咱们当地文化里最有仙味儿的一部分。
道教传入三门的时间,最早能追溯到三国时期。据《王浮神异记》记载,葛玄“尝居丹丘山,炼丹修道,种茶为业”。丹丘山因为他的到来,成了道教的“福地”,也让三门有了“仙乡”的名号。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开始在三门扎根。那时候,老百姓刚经历了战乱,想找个精神寄托,道教的“长生不老”“因果报应”刚好符合大家的心愿。于是,一些小道观开始在山脚下、村庄里建起来,比如现在的密林宫,据说就是那时候的雏形。
唐宋时期,三门的道教迎来了兴盛。统治者推崇道教,比如唐玄宗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宋真宗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这让道教在民间更火了。那时候,三门建了不少大的道观,比如凝真宫(虽然现在属于仙居,但当时归三门管辖),还有天后宫的前身——妈祖庙,因为三门是沿海地区,妈祖信仰和道教融合在了一起。
元明清时期,道教在三门慢慢衰微。一方面,统治者更重视佛教和儒家;另一方面,道教本身的一些繁琐仪式让老百姓觉得麻烦。但即便这样,还是有一些道士坚持下来,比如密林宫的金信福道长,一直守着道观,传承着全真派的教义。
近代以来,三门的道教又有了新的发展。2008年,三门县道教协会成立,负责管理全县的道教活动场所。现在,三门有正式登记的道教场所10多座,临时活动点几十处,道士们还经常举办祈福、驱邪等活动,让道教重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说到三门的道观,最有名的要数密林宫和天后宫了。咱们先说说密林宫——
1. 密林宫:全真派的“隐世仙宫”
密林宫位于三门县海游镇善岙蒋村,是全真派的道观。它的名字很有诗意,“密林”意味着隐藏在树林里,像个“隐世的仙宫”。据《三门县志》记载,密林宫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从外面看,密林宫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屋顶上有琉璃瓦,正中间挂着“密林宫”的匾额,字体刚劲有力。走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山门殿,供奉着哼哈二将,他们瞪着眼睛,手里拿着武器,像在守护着道观。再往里走是三清殿,这是密林宫的主殿,供奉着三清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殿的柱子上刻着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教的核心思想。
密林宫的负责人是金信福道长,他是全真派的弟子,已经在道观里住了30多年。他说:“我们全真派讲究‘清静无为’,所以密林宫一直保持着安静,不像有些道观那么热闹。”平时,金道长会在道观里打坐、念经,偶尔给老百姓解签、祈福。
2. 天后宫:正一派的“妈祖道场”
天后宫位于三门县海游街道,是正一派的道观。它的名字很直白,“天后”就是妈祖,因为三门是沿海地区,老百姓靠海吃饭,最怕台风、海啸,所以特别崇拜妈祖。
天后宫的始建年代比密林宫晚,是清朝末年建的。它的建筑风格和密林宫不一样,更偏向于民间庙宇,屋顶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刻,比如龙、凤、牡丹,还有妈祖的故事。主殿里供奉着妈祖神像,她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玉如意,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旁边还供奉着三清天尊、观音菩萨(因为道教和佛教融合了)。
天后宫的道士都是正一派的,他们平时会做一些“法事”,比如“祈福道场”“驱邪道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的诞辰,天后宫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早上,道士们穿着道服,敲着锣、打着鼓,抬着妈祖神像游街;中午,老百姓会带来供品,比如水果、糕点、鸡鸭,放在妈祖神像前;晚上,还有舞龙、舞狮、放鞭炮,整个街道都热闹非凡。
除了密林宫和天后宫,三门还有一些小的道观,比如东山庙(位于白水洋镇三份村)、东岳宫(位于杜桥镇汾东村),这些道观虽然小,但也承载着当地的道教文化。
1. 葛玄:三国时期的“太极仙翁”
葛玄是三门道教史上最有名的道士,没有之一。他是三国吴时人,字孝先,号太极仙翁,师从左慈(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会“奇门遁甲”的道士)。
葛玄一生都在丹丘山修炼。据《三门县志》记载,他“尝炼金丹于丹丘山,丹成,服之,能飞行绝迹”。虽然“飞行绝迹”是神话,但葛玄确实炼过丹,而且他的炼丹术对后来的道教影响很大。另外,葛玄还是“茶祖”,他在丹丘山种了很多茶树,据说“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出自《王浮神异记》),意思是丹丘山的茶很好,喝了能让人像神仙一样。
葛玄不仅会炼丹、种茶,还懂医药。他写了一本《葛仙翁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了很多治病的方法,比如用青蒿治疟疾(后来屠呦呦就是从这里得到灵感,发明了青蒿素)。这本书对中国的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 慈慧道长:现代的“正一法师”
慈慧道长是三门当地的“名人”,很多老百姓都找他做“法事”。他是道教正一派的弟子,在龙虎山传度过(正一派的“传度”是成为道士的必经之路),还奏过职(就是获得道教的“职称”)。
慈慧道长的师承很广,他先后拜过汉山道人(密宗派)、元皇派道长、华光派道长、圆光派道长、龙虎玄坛派道长为师,学会了很多“道法”,比如“密宗派的符咒”“元皇派的驱邪”“华光派的治病”。他说:“我学这么多道法,就是为了帮老百姓解决问题。”
平时,慈慧道长会做一些“法事”,比如“祈福”(帮老百姓求平安、求发财)、“驱邪”(帮老百姓赶走“脏东西”)、“超度”(帮去世的人超升)。有一次,一个老百姓家里总是出事,比如家人生病、生意亏本,他找慈慧道长帮忙。慈慧道长去他家看了看,发现“风水不好”,于是做了一个“驱邪道场”,之后那家的日子就慢慢好了起来。
慈慧道长还会“起名”“看风水”,很多老百姓找他给孩子起名字,或者给房子选地址。他说:“起名要符合‘五行’,比如孩子缺火,就给名字里加个‘火’字旁;看风水要讲‘藏风聚气’,比如房子后面要有山,前面要有水。”
1. 民俗活动:道教与生活的融合
三门的老百姓有很多民俗活动,都和道教有关。比如:
- 春节接财神:正月初五,是“财神日”,老百姓会请道士上门做“接财神”的法事。道士们穿着道服,拿着财神像,嘴里念着“财神到,财运来”,然后把财神像贴在老百姓家里的墙上。老百姓会给道士红包,还要放鞭炮,庆祝“财神”到来。
- 妈祖诞辰祭祀:前面提到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宫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这是三门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老百姓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烧香,有的拜妈祖,有的看舞龙、舞狮,整个天后宫都挤满了人。
- 葬礼中的道教仪式:三门的老百姓去世后,都会请道士做“超度道场”。道士们会念《度人经》,敲着木鱼,烧纸钱,希望去世的人能“超升仙界”。这种仪式虽然繁琐,但表达了老百姓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2. 茶文化:道教与养生的结合
三门的茶文化和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王浮神异记》记载,葛玄在丹丘山种茶,“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意思是丹丘山的茶很好,喝了能让人像神仙一样。
现在,丹丘山的茶还是很有名,叫“丹丘茗”。这种茶的叶子很嫩,泡出来的茶清香扑鼻,喝起来甘醇爽口。老百姓说,“丹丘茗”是“仙茶”,因为它是葛玄种的,有“道韵”。
道教的“养生观念”也影响了三门的茶文化。比如,道士们认为“茶能清心”,所以他们喜欢喝浓茶;老百姓也跟着学,平时会用“丹丘茗”招待客人,说“喝了这茶,能消灾解难”。
3. 神话传说:道教与民间故事的融合
三门有很多关于道教的神话传说,比如“葛玄炼丹”“妈祖显灵”“丹丘山的凤凰”。
“葛玄炼丹”的传说:据说葛玄在丹丘山炼丹的时候,有一只凤凰飞来,落在丹炉旁边,看着他炼丹。葛玄觉得很奇怪,就问凤凰:“你为什么来这里?”凤凰说:“我是天上的仙鸟,听说你在炼金丹,想来看看。”葛玄笑着说:“等我丹炼成了,给你吃一颗。”后来,葛玄的丹炼成了,他给了凤凰一颗,凤凰吃了之后,就变成了“凤凰仙”,永远住在丹丘山。
“妈祖显灵”的传说:有一次,三门的渔民出海打渔,遇到了台风,船被吹得东倒西歪,眼看就要翻了。这时候,妈祖出现了,她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玉如意,对着台风一挥,台风就停了。渔民们得救了,他们回到村里,建了天后宫,供奉妈祖。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们反映了老百姓对道教的信仰,也让三门的道教文化更加生动。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对三门的道教有了大概的了解吧?其实,道教不是“迷信”,而是三门的“文化根脉”——它藏在丹丘山的茶里,藏在天后宫的妈祖像里,藏在道士的法事里,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现在,三门的道教正在慢慢复兴:道教协会经常举办“道教文化讲座”,让年轻人了解道教;道观里也开始收徒弟,传承道教的“道法”;还有一些游客来三门旅游,专门去看“丹丘山的仙茶”“天后宫的妈祖”。
有人说,“道教是三门的灵魂”,我觉得很对。因为道教不仅给了三门“仙乡”的名号,更给了老百姓“平安”“幸福”的希望。就像老百姓说的:“有了道教,咱们的日子就有了奔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