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从经典到现代的思想回响
“格物致知”,这一出自《礼记·大学》的儒家核心命题,历经千年沉淀,至今仍在教育领域引发深刻共鸣。当我们审视现代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的痛点时,不妨回到经典,从“格物致知”中寻找穿越时空的教育智慧。
二、“格物致知”的经典诠释:从程朱到陆王的思想脉络
“格物致知”是《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其内涵在宋明理学中得到系统阐发。
– 程朱理学的“即物穷理”:程颐提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朱熹进一步强调“格物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他们认为,“格物”是通过接触具体事物(“物”)来探究其内在规律(“理”),“致知”则是将这种规律上升为普遍的知识与智慧。这种“从物到理”的路径,蕴含着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
– 陆王心学的“心即理”:王阳明则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心学诠释,提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传习录》)。他认为,“物”是“心之所发”,“格物”本质上是“正心”,即通过反省内心来体认天理。这种“从心到物”的路径,强调内在德性的培养,为现代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提供了传统资源。
三、“格物致知”对现代教育的三大启示
1. 教育的实践转向:从“知识灌输”到“探究学习”
程朱理学的“即物穷理”强调“行先知后”,认为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与实践。现代教育中,“实践教学”“项目式学习”(PBL)等理念正呼应这一传统。例如,通过实验探究科学原理、通过社会调查理解人文现象,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正是“格物致知”的现代演绎。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与“格物致知”的实践精神高度契合。
2. 思维的深度培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格物致知”的核心是“穷理”,即对事物本质的追问。现代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现象背后规律的好奇。这种“探究式学习”,正是“格物致知”中“穷理”精神的延续。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
3. 德性的涵养:从“技能训练”到“全人教育”
陆王心学的“格物致知”强调“正心”,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现代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要求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例如,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坚韧品格。这种“全人教育”,正是“格物致知”中“德性优先”理念的现代体现。
四、结语:经典智慧的现代重生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反而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探究”与“成长”:既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世界的规律,也要培养学生的内在德性;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思维的培养。当我们将“格物致知”的智慧融入现代教育,或许能走出“重分数轻素质”的误区,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
参考资料
1. 《礼记·大学》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3. 王阳明:《传习录》
4.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