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丽水市云和县道教

封面图

丽水市,云和县,道教

清晨的薄雾里,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的街巷渐渐热闹起来。竹编的灯笼挂在屋檐下,老人捧着香烛往村头的坛场走,孩子们追着舞龙的队伍跑——这是云和一年一度的“迎神节”。当身着道袍的道士敲响法鼓,念起经文,抬着“仙娘”神像的队伍缓缓出发时,万人空巷的场景里,藏着云和道教数百年的传承密码。

作为浙西南山区的小城,云和的道教文化像一棵深深扎根于民间的老槐树,枝桠伸展到民俗、艺术、信仰的每一个角落。它不是高踞于宫观里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孩子受惊了找道士“收惊”,老人过世了请道士做“超度”,天旱时要办“祈雨”法事,甚至盖房子选地基都要请道士“看风水”。这种“活的道教”,正是云和文化最鲜活的底色。

图片1

二、云和道教的历史渊源与流派传承

云和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据《云和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 – 1162),已有道士在境内的梯云岭建立“梯云宫”,供奉紫阳真人(张伯端),这是云和最早的道教活动场所。不过,真正让道教在云和扎根并形成特色的,是明清时期传入的灵宝派闾山道

1. 灵宝派:以“坛”为中心的民间传承

灵宝派是道教上清派的分支,以“斋醮科仪”为特色,注重通过仪式沟通神灵、超度亡灵。在云和,灵宝派的传承以“坛”为单位,最具代表性的是威灵洞广灵靖(又称“灵宝仙坛”)。据云和县政协委员黄育盛的调查,威灵洞广灵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由道士陈法兴创立,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坛场位于云和县紧水滩镇的威灵洞内,洞中有天然形成的石钟乳,供奉着灵宝天尊、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神灵(体现了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灵宝仙坛的传承采用“师徒相授”的方式,现任法师是刘方林(法号刘法兴),师承周长水(法号周法斌)。刘方林道长介绍,灵宝派的法事包括“斋醮”(为信众祈福)、“超度”(为亡灵引路)、“祈雨”(求神灵降雨)等,仪式中需要念诵《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使用法剑、法印、符纸等法器。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云和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超度”法事中的“放河灯”,已经成为云和的传统民俗活动。

2. 闾山道:畲汉融合的“仙娘崇拜”

闾山道是流行于浙闽赣交界地区的民间道教流派,以“驱邪降魔”为特色,供奉陈靖姑(俗称“仙娘”)。云和是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闾山道在这里与畲族信仰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仙娘崇拜”。

据《丽水史志》记载,南宋中期,云和道士柳宣二远赴福建闾山、江苏茅山学法,带回了闾山道的“驱邪术”和“迎神仪式”。他在崇头镇建立“仙娘坛”,供奉陈靖姑,声称“仙娘能保境安民、求子得福”。此后,“迎神节”成为云和每年的重要民俗:农历三月初三,村民们抬着“仙娘”神像游街,道士做“请神”法事,家家户户摆酒席迎接“仙娘”,场面十分热闹。

畲族对闾山道的接受,源于他们的“龙麒信仰”(畲族始祖龙麒曾在闾山学法)。畲族的雷、兰、钟三姓,常常请道士为他们做“驱邪”法事,比如“跳竹杆”(用竹杆打鬼)、“画符”(贴在门上避邪)。这种“畲汉融合”的道教信仰,成为云和文化的重要特色。

三、云和道教的重要场所与仪式

1. 主要道观与坛场

  • 梯云宫:位于云和县城西北的梯云岭,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云和最早的道教宫观。宫内供奉紫阳真人(张伯端),以“灵签”闻名——信众求签时,道士会根据签文解释吉凶,据说“十分灵验”。梯云宫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江南道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宫内还有一棵千年古柏,相传是紫阳真人亲手种植的。

  • 威灵洞广灵靖:位于紧水滩镇的威灵洞内,是灵宝派的主要坛场。洞中有一个天然的“神台”,供奉着灵宝天尊、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神灵。坛场的“法堂”里,挂着道士的法袍、法剑、法印,墙上贴着“灵宝仙坛”的符咒。每年的“斋醮”法事,都会在这里举行,吸引周边村民前来参加。

  • 仙娘坛:位于崇头镇,是闾山道的主要坛场。坛内供奉陈靖姑,旁边有一口“仙井”,据说“喝了仙井的水能治病”。每年的“迎神节”,仙娘坛是活动的起点,道士会在这里做“请神”法事,然后抬着“仙娘”神像游街。

2. 主要仪式与民俗

  • 迎神节:农历三月初三,是云和最热闹的民俗活动。清晨,道士在仙娘坛做“请神”法事,念诵《陈靖姑宝经》,然后村民们抬着“仙娘”神像游街。游街队伍中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还有村民穿着传统服装表演“跳大神”(模仿陈靖姑驱邪的动作)。游街结束后,家家户户摆酒席,邀请“仙娘”“入席”,然后放鞭炮送“仙娘”回坛。

  • 祈雨仪式:如果遇到天旱,村民们会请道士做“祈雨”法事。仪式在威灵洞广灵靖举行,道士念诵《祈雨经》,用“法剑”劈开水碗(象征“降雨”),然后村民们抬着“龙王”神像游街,喊着“求雨”的口号。据说,这种仪式“很灵验”,有时候刚做完仪式就会下雨。

  • 小儿收惊:如果孩子受到惊吓(比如摔倒、看到陌生人),家长都会找道士“收惊”。道士会用“符纸”蘸着“仙水”(用香灰泡的水),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符”,然后念诵“收惊咒”,说“好了,好了,惊吓走了”。这种仪式虽然简单,但在云和民间非常流行,家长们都相信“道士能把孩子的魂招回来”。

四、云和道教的当代传承与挑战

1. 传承现状

云和道教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相授”的方式。目前,全县有道士约50人,其中以刘方林道长为代表的“灵宝派”和以雷法兴道长(畲族)为代表的“闾山道”是主要流派。这些道士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为村民做“法事”(比如超度、祈雨、收惊),同时传承道教文化。

刘方林道长是云和道教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师从周长水道长,学习了灵宝派的“斋醮科仪”和“符法”。他说:“我做道士已经20多年了,每年要做几十场法事。我觉得,道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它能给人带来安慰和希望。”

为了传承道教文化,云和县政府将“迎神节”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支持道士们开展“道教文化讲座”“法事表演”等活动。比如,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刘方林道长都会在县文化中心表演“灵宝斋醮”,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观看。

2. 挑战与机遇

尽管云和道教的传承现状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对道教文化的兴趣不高;道士的“法事”收入较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一些人认为“道教是迷信”,对道教文化的接受度降低。

不过,云和道教也面临着机遇。比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云和县政府正在打造“道教文化旅游”品牌,将“梯云宫”“威灵洞广灵靖”“仙娘坛”等道教场所纳入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一些年轻人开始关注道教文化,比如大学生们研究“云和道教与畲族信仰的融合”,为道教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2

五、结语

云和道教,是浙西南山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它从南宋走来,历经明清的发展,融合了灵宝派、闾山道和畲族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道教”风格。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宗教”,而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它在“迎神节”的热闹里,在“小儿收惊”的温柔里,在“祈雨仪式”的虔诚里,在“超度法事”的庄严里。

如今,云和道教正面临着传承的挑战,但也有着发展的机遇。我们相信,只要有像刘方林道长这样的“传承人”,有政府的支持,有年轻人的关注,云和道教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云和文化的“永恒符号”。


参考资料

1. 黄育盛. 浙西南灵宝仙坛调查[J]. 道客巴巴, 2020.

2. 丽水史志. 处州古今祈雨民俗之迎神节[J]. 丽水史志网, 2021.

3. 宝爷记录美好生活. 浙江云和县城的500年神秘仪式,万人空巷只为迎接她![J]. 头条号, 2022.

4. 易奇八字. 浙江的闾山道及有关陈靖姑的信仰与戏曲[J]. 易奇八字网, 2023.

5. 云和县志编纂委员会. 云和县志[M]. 方志出版社, 2018.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