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宣城市宣州区道教

#宣城市宣州区道观 #宣城市宣州区修行 #宣城市宣州区道士 #宣城市宣州区道教


封面图

提到宣城市宣州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是水东古镇的蜜枣香,可很少有人知道,这片被诗和美食包围的土地,藏着千年的道教根脉。从南朝《宣城记》里“仙人五百来往”的传说,到唐代道士吴筠的隐居修行,再到今天水东寺里依然热闹的“拜太岁”,道教就像一条隐形的线,把宣州的山、水、人串成了一幅活的画卷。

图片1

 

  

宣州的道教历史,得从南朝说起。当时的《宣城记》里写着:“尝有仙人五百,来往游止。”这里的“仙人”,其实就是道教里的“神祇”——在古人眼里,能在山水间自由来去的,不是神仙是什么?这说明早在1500多年前,宣州就有了仙道信仰,人们相信这片山水里藏着“仙”的踪迹。

到了唐代,道教迎来鼎盛期,宣州因为“山水清幽、远离尘嚣”,成了道士们的“修行宝地”。最有名的就是上清派道士吴筠,他是李白的好友,一生主张“道法自然”,著有《玄纲论》等经典。晚年的吴筠来到宣州,在当地道观里隐居,最终仙逝于此。李白还写过《送吴筠入蜀》的诗,可见当时宣州的道教氛围有多浓——连大诗人都愿意和道士谈道论玄。

明清时期,宣州的道观又“升级”了。比如南天寺、水东寺这些老道观,都在这一时期扩建,变成了现在的规模。那时候,道观里的香火很旺,信众们逢年过节都会来烧香,道教彻底融入了宣州人的生活。

 

  

宣州的道观,都有个共同点——“躲”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仿佛道教的“道法自然”,早就刻进了道观的选址里。

1. 南天寺:唐代的“清幽道场”

南天寺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境内,创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经过明清时期的扩建,现在的南天寺保留了“红墙黛瓦、绿树掩映”的明清风格,远远望去,像藏在树林里的“仙宫”。寺里供奉着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道教主神,每年初一、十五,信众们会带着香烛、供品来祈福,香火很旺。

2. 水东寺:“拜太岁”的“新年打卡地”

水东寺在宣州区水东镇,是专门供奉道教神祇的道观。这里最有名的是“拜太岁”——每年农历新年,信众们会带着水果、糕点,挤到寺里,向“太岁神”磕头祈福,希望一年里“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这个活动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现在成了水东镇的“新年习俗”,连周边村子的人都来凑热闹,寺里挤得像赶庙会。

3. 稽亭山三天洞:南朝的“仙道遗迹”

稽亭山的三天洞,是宣州最“古”的道教遗迹。据《宣城记》记载,这里曾有“仙人五百来往”,现在洞里还留着古代的石刻和痕迹。虽然现在成了景点,但偶尔还是有道士来这里“寻古”,说“能感受到当年的仙道气息”。

4. 晏公庙:“水神的保护所”

晏公庙在宣州区Y130公路旁,供奉的是道教水神“晏公”。晏公是传说中“能治水”的神仙,宣州靠近长江,过去经常有水患,所以当地百姓建了这座庙,祈求“水神护佑”。现在,晏公庙依然香火不断,尤其是渔民和船民,每次出海前都会来烧柱香,说“心里踏实”。

 

  

宣州的道教史上,出过不少“厉害人物”,有的写过经典,有的影响了后世,还有的至今仍在传承道法。

1. 吴筠:唐代的“上清派宗师”

吴筠是唐代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他的《玄纲论》被称为“道教哲学的经典”。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修行不是刻意求仙,而是顺应自然”。晚年的吴筠来到宣州,在当地道观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最终仙逝于此。他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连李白都佩服他的“洒脱”。

2. 谭峭:唐末的“奇人道士”

谭峭是唐末五代的“奇人”,著有《化书》一书,主张“万物皆化”——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的东西。他一生足迹遍及天下名山,据说曾到过宣州,在稽亭山的三天洞修行过。虽然他不是宣州人,但宣州的山水,肯定给了他不少“灵感”。

3. 齐大师:现代的“正一法师”

齐大师是宣州当地的“资深道士”,属于道教正一派,在龙虎山传度过。他擅长多种道法,比如密宗派、元皇派、华光派,很多信众遇到“难事”,都会来找他帮忙。用他的话说:“道教不是‘迷信’,是‘让人安心的智慧’。”

 

  

宣州的道教文化,有几个很“接地气”的特色,连外地人都觉得新鲜。

1. “拜太岁”:新年的“仪式感”

水东寺的“拜太岁”,是宣州最有名的道教活动。每年新年,信众们会带着“太岁符”“供品”,来到寺里,向“太岁神”磕头,嘴里念着“今年请太岁神保佑”。有的老人还会给孩子戴“平安锁”,说“这样一年都不会生病”。这个活动,把“道教信仰”变成了“新年习俗”,连年轻人都愿意参与。

2. 文人与道教:诗里的“道法自然”

宣州是“诗城”,李白、谢朓等文人都曾在这里生活。他们常与道士交往,写下了不少“带道教味”的诗。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实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山水是“一体”的,不用刻意追求什么,只要“看着”就好。

3. 山水与道教:“仙”的“栖息地”

宣州的道观,都建在“山水好”的地方。比如南天寺在树林里,水东寺在山脚下,稽亭山的三天洞在山里。道教认为,“山水是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道士们喜欢在这样的地方修行。对宣州人来说,“去道观”不是“求神”,而是“去山里走走,沾点仙气”。

图片2

 

  

今天的宣州,道教依然“活着”。水东寺的“拜太岁”每年都有几百人参加,南天寺的香火依然旺盛,晏公庙的渔民还在烧香。甚至有年轻人开始学道教——比如齐大师的徒弟,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说“道教的‘自然’‘平和’,很适合现在的年轻人”。

其实,道教对宣州人来说,不是“迷信”,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遇到难事,去道观烧柱香,求个“心安”;新年的时候,去拜太岁,求个“顺遂”;甚至平时去山里的道观走走,看看山水,也是一种“修行”。就像齐大师说的:“道教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

 

  

宣州的道教,没有那么多“神秘”,也没有那么多“仪式”,它就像敬亭山的风、水东的蜜枣,自然地融入了这片土地。从南朝的“仙人传说”,到唐代的“道士隐居”,再到今天的“拜太岁”,道教用千年的时间,告诉宣州人:“道”不是别的,就是“自然”,就是“生活”。

下次去宣州,别只看敬亭山的诗,也去水东寺烧柱香,去南天寺看看明清建筑,去稽亭山的三天洞寻寻古。你会发现,原来宣州的“仙”,就在山水里,就在香火里,就在每个宣州人的心里。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参考资料

1. 《宣城记》(南朝)

2. 华人头条:《唐代上清派道士吴筠》(2023)

3. 易八字测算网:《安徽省哪些道观可以拜太岁》(2023)

4. 城市生活网:《宣城南天寺_地址_邮编_地图-寺庙道观》(2023)

5. 城市生活网:《宣城水东寺_地址_邮编_地图-寺庙道观》(2023)

6. 城市生活网:《宣城晏公庙_地址_邮编_地图-寺庙道观》(2022)

7. 政协宣城市委员会:《稽亭山•三天洞》(2022)

8. 宣城列表网:《宣城宣州当地资深周易大师找慈慧道长》(2023)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佛教 儒释道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暴雨 王阳明心学 精神内耗 致良知 道家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 顺应自然